1. 古诗词网首页
  2. 唐朝
  3. 郭震 相关资料简介

郭震简介

郭震

郭震(656- -713),字元振,魏州贵乡( 今河北省大名县)人。少有大志,十八岁时举进士。历任通泉尉、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太仆卿,封代国公。曾出使吐蕃。有《郭震集》二十卷。《全唐诗》存其诗二十三首。

郭震相关资料

人物生平


早期事迹

咸亨四年(673年),年仅十八岁的郭元振考中进士,被任命为通泉县(今四川射洪)县尉。在任内,郭元振常做些违法之事,甚至铸造私钱、掠卖人口,百姓对他非常厌恶并深以为苦。  至少到长寿二年(693年)为止,郭元振还在通泉县任上。

后来,武周皇帝武则天得知此事,将郭元振召入京城,准备将他治罪,却在与他交谈之后,发现他才华横溢,便索要他的文章。郭元振便把自己所作的《宝剑篇》呈上,武则天大加赞赏,让学士李峤等人进行传阅,并任命他为右武卫铠曹参军,后又进封奉宸监丞。 

离间吐蕃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吐蕃请和,武则天命郭元振出使吐蕃。吐蕃大将论钦陵要求武周撤去安西四镇的守军,并求取十姓突厥之地。郭元振道:“安西四镇、十姓突厥与吐蕃是不同民族,请撤朝廷守军,难道不是有兼并的打算吗?”论钦陵道:“吐蕃如果贪求土地,想成为中原的边祸,则会东侵甘州(今甘肃张掖)、凉州(今甘肃武威),怎会谋利于万里之外呢!”于是,论钦陵派遣使者随郭元振入朝提出上述请求。 

当时,朝廷对此犹豫不决。郭元振上奏道:“论钦陵要求罢兵割地,这是利害的关键,确实不应轻易作出决定。如果直接拒绝他,肯定会招致很深的边患。四镇的利益距离我们很远,但是甘州、凉州的受害离我们很近,不可不慎重考虑。应当用计策拖延时间,使他和好的希望未断绝就好了。那四镇、十姓,吐蕃是很想得到的,而青海、吐谷浑也是国家的要地。我们不如答复:‘四镇、十姓之地,本来对中原没有什么用处,之所以派兵戍守,是想安定抚慰西域,分散吐蕃的军力,使吐蕃不能全力东侵。如果吐蕃无东侵的打算,就应当归还我吐谷浑各部及青海故地,而西突厥五俟斤部也应当归还吐蕃’。这样便足以堵住论钦陵的嘴,而且也未与他断绝关系。如果论钦陵稍有违背,则是他无理在先。而且四镇、十姓诚恳归附已久,如果不考察他们的向背、事情的利害,就远远地抛弃他们,恐怕要使各国伤心,不是控制四夷的良策。”武则天听后,同意了他的建议。 

郭元振又道:“吐蕃百姓为徭役和兵役所苦,早就愿意与我们和好;只有论钦陵图统兵专制的私利,不想归附。如果我们每年都派去表示和好的使者,而论钦陵常不从命,则吐蕃百姓对论钦陵的怨恨就会日益加深,盼望得到国家的恩惠就会日甚一日,他要想大规模动员他的百姓,肯定就困难了。这也是逐渐离间的办法,可以使他们上下猜疑,祸乱从内部产生。”武则天深表赞同。[10] 

后来,吐蕃君臣果然相互猜忌。圣历二年(699年),吐蕃内乱,论钦陵被诛杀,其弟赞婆率部降周。武则天闻讯后,命郭元振与河源军大使夫蒙令卿率骑兵前往迎接。

久视元年(700年),吐蕃大将麹莽布支入寇凉州,被凉州都督唐休璟击退。郭元振也因参与军机,被封为主客郎中。 

治理凉州

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升任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当时,凉州南北不过四百多里,突厥、吐蕃常来侵扰,凉州军民深以为苦。郭元振到任后,在南部边境的硖口修筑和戎城(今甘肃古浪),在北部边境的沙漠中设置白亭军(今甘肃民勤东北),控制了凉州的交通要道,将凉州边境拓展了一千五百里。从此,突厥、吐蕃的兵马再也无法到州城侵扰。

郭元振又让甘州刺史李汉通实行屯田政策,充分利用当地的河流土地从事农业生产。

此前,凉州地区的谷子每斛高达数千钱,而屯田后,一匹细绢就可以换到数十斛粮,积存的军粮可供数十年之用。

郭元振擅长安抚、统治百姓,在凉州任职的五年中,深受当地各族百姓敬仰,并且法令严正,军纪严明,使得治下牛羊遍野,路不拾遗。 

都护安西

神龙二年(706年),郭元振改任左骁卫将军、检校安西都护。

后来,突骑施首领乌质勒部落强盛,表示愿意与唐朝通和,郭元振便到突骑施牙帐商议军事事宜。当时,天降大雪,郭元振立于帐外,与乌质勒会谈。大雪愈积愈厚,郭元振足不移地,而乌质勒因年老体弱,不耐严寒,会谈结束后竟被冻死。乌质勒的儿子娑葛认为是郭元振设计害死父亲,打算率兵袭击唐军。副使御史中丞解琬闻讯,劝郭元振连夜逃走。郭元振道:“我以诚心对待他们,又有什么可以怀疑和害怕的呢!再说我们都在他们的势力范围之内,就算是想逃走,又能逃到哪里去呢?” 

次日,郭元振身穿素服前往吊唁,半路上遇到娑葛的士兵。敌军没料到郭元振会来,也不敢轻举妄动,忙说是来迎接他的。郭元振走进帐中,吊唁赠礼,哭得非常悲伤,并留下帮助料理丧事。娑葛被郭元振的诚意打动,向唐朝派去使者,进献良马五千、骆驼二百、牛羊十余万。

不久,朝廷任命郭元振为金山道行军大总管。

景龙二年(708年),娑葛与阿史那阙啜忠节不和,多次发生冲突。阙啜忠节由于兵少将微,逐渐不敌。郭元振遂奏请将阙啜忠节召入京师宿卫,将其部落迁徙到瓜州(今甘肃安西东南锁阳城)、沙州(今甘肃敦煌西)一带。阙啜忠节率部东撤,在播仙城(今新疆且末西南)与唐朝西域经略使、右威卫将军周以悌相遇。周以悌


轶事典故

编辑

乐于接济

郭元振十六岁时在太学读书,家中给他送来四十万钱。这时,有一个穿着丧服的人到他门前请求救济,并称:“我祖宗五代都没有安葬,希望您能接济我,让我能够办理丧事。”郭元振听后,也不问他姓名,就把家中寄来的钱全部给了他,没有丝毫吝惜之色。 

牵线得妻

郭元振年轻时相貌俊美,多才多艺,宰相张嘉贞欲纳为女婿,但他有五个女儿,难分高下,不知选谁是好,于是让五女各持丝线,在帐幔前让郭元振任意牵取,牵走的就是许配给他,郭元振牵了一根红线,结果是张嘉贞第三女,郭元振就娶她为妻。 后人虽指出此故事不足取信  ,但“牵红线”这一说法就是从这儿来的。

屠猪救女

唐代传奇小说集《玄怪录》中,有一篇《郭代公》,讲述郭元振解救民间少女,杀死猪妖的故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621seo.cn/a/104.html

« 上一位
下一位 »
cache
Processed in 0.003027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