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
杜甫 〔唐代〕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注释】
辚辚( 1in ) :车行时发出的咯咯的声音。萧萧:形容马的嘶鸣声。妻子:妻子和儿女。干:犯冲。点行:按丁口册强制点征入伍。北防河:黄河以北设防。营田:即屯田,士兵们不作战时垦荒种田。里正:即里长,管理户口、赋役等事。与裹头:替被征者裹头巾。因应征者年龄尚小,所以由里正替他裹头。武皇:汉武帝,他在历史上以开疆扩土著称。此处喻唐玄宗。荆杞:即荆棘。无东西:指庄稼长得不成行列。秦兵:来自秦地的兵士。役夫:被征集的士兵。
chē lín lín , mǎ xiāo xiāo , xíng rén gōng jiàn gè zài yāo 。
yé niáng qī zǐ zǒu xiāng sòng , chén āi bù jiàn xián yáng qiáo 。
qiān yī dùn zú lán dào kū , kū shēng zhí shàng gān yún xiāo 。
dào páng guò zhě wèn xíng rén , xíng rén dàn yún diǎn xíng pín 。
huò cóng shí wǔ běi fáng hé , biàn zhì sì shí xī yíng tián 。
biān tíng liú xuè chéng hǎi shuǐ , wǔ huáng kāi biān yì wèi yǐ 。
jūn bù wén hàn jiā shān dōng èr bǎi zhōu , qiān cūn wàn luò shēng jīng qǐ 。
zòng yǒu jiàn fù bǎ chú lí , hé shēng lǒng mǔ wú dōng xī 。
kuàng fù qín bīng nài kǔ zhàn , bèi qū bù yì quǎn yǔ jī 。
zhǎng zhě suī yǒu wèn , yì fū gǎn shēn hèn ?
qiě rú jīn nián dōng , wèi xiū guān xī zú 。
xiàn guān jí suǒ zū , zū shuì cóng hé chū ?
xìn zhī shēng nán è , fǎn shì shēng nǚ hǎo 。
shēng nǚ yóu dé jià bǐ lín , shēng nán mái mò suí bǎi cǎo 。
jūn bù jiàn , qīng hǎi tóu , gǔ lái bái gǔ wú rén shōu 。
xīn guǐ fán yuān jiù guǐ kū , tiān yīn yǔ shī shēng jiū jiū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兵车辚辚作响,战马萧萧嘶鸣,出征兵士的弓箭都系在腰间。爹娘妻儿都赶来相送,尘埃滚滚,淹没威阳桥。亲人们牵着衣边,跺着双脚,拦道哭泣,哭声妻惨,直冲九天。过路的人向征夫打听,征人只说年年频繁点兵。有的人十五岁就去北方成守防河,到四十岁又编入军营去西北屯田。当年去的时候,里正为他缠头巾,归来时,头发已白,还要再去成边。边境上尸骨成山血流如海,皇帝开疆拓土的雄心,还未改变。你难道没听说,关东的二百州,村里荒草和荆杞都连成片。纵然有健壮的农妇在田间耕作,庄稼也长得陇亩混乱东西不辨。关东士兵吃苦又耐战,如今被调来遣去,还不如鸡犬。要不是你老人家问起这些,役夫我哪里敢倾吐怨言。就说今年已到了冬天,关西兵士却没有人能回家休息。官府急切地向百姓索要租税,可没有人耕种,租税从哪里征集?早知道生男孩会带来许多麻烦,倒不如生个女孩比较好保平安。生女孩,还能嫁给咱乡里的近邻;生男孩,却会战死埋没在荒草边。你难道没听说,就在那青海岸,自古以来白骨都无人收敛。新死的冤魂不散,旧鬼仍旧哭泣,天阴下雨哀声啾啾,让人肠断。
相关赏析
天宝以后,唐王朝统治者连年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发动战争,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对此,钱谦益描述道:“天宝十载,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士卒死者六万。杨国忠掩其败状,反以捷闻。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瘴疠,士卒未战而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钱注杜诗》)
杜甫学习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自创新题以讽刺时世。他在诗中写出他在威阳桥畔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情形,并假托与征夫的问答,深刻地反映了唐玄宗穷兵默武发动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篇首写行色匆匆的出征送别,兵车隆隆,战马嘶鸣,尘烟滚滚,千万人嚎啕大哭之声汇聚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这段幕然而起的描写展现了一幅亲人被抓兵出征、眷属们奔走相送的震人心弦的图画,其中“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抓住细节刻画,连续用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枪、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
“点行频”中的“点”字,是征、抽之意;“行“,是古代军制,二十五人为一行,所以把军队出身的叫“出身行伍”。“点行”就是征兵抽丁, "点行频”就是频繁地征兵抽兵抽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与唐代的兵役制度有关。
本来,唐初因袭隋朝,实行府兵制。每三年或六年从军府州二十岁到六十岁的成年壮丁中征发。一旦确定军名,即成为府兵,隶属于折冲府,定期上番服役,冬季农闲参加军事训练。因为府兵服役还要自备衣粮,轮番服役更代也多不按时,家里又不免征徭,士兵很多逃亡,军队的战斗力越来越弱。
开元十一年,唐王朝废弃了府兵轮番卫成首都的制度,召募强壮兵丁十二万人,免其征镇赋役长期驻守长安。开元二十五年,朝廷又召募壮丁,长期戍守边疆。此后,卫士不再简补,中央禁卫军和边镇国防军全由召募而来的雇佣兵组成。至天宝年间,府兵制已名存实亡,而以募兵代替。
但由于统治者好大喜功,年年用兵,人民厌战,募而不应,甚至以“折臂”来逃避兵役,官府就强行拉捕。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王朝四处抽丁捕勇,补充兵力。“点行频“也正是“战争频”的时代产物。
以下写“点行频”,是全篇的“诗眼”,朝廷频繁地征兵开边,边庭流血成海,妇女在家代耕,田园荒废,荆棘横生,而县官催租急迫,点出统治者开边之非。
末以惨语结,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那种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强烈的对照。诗人心情沉重,笔调哀痛,寓情于叙事之中,随着句型、韵脚不断变化,三、五、七言错杂运用,充分展现了他悲愤难遏、焦虑不安的心情,也让读者为之清然泪下。
诗中多处使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使音调和谐动听。诗歌还运用了对话的方式以及部分口语,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唐宋诗醇》云:“此体创自老杜,讽刺时事而托为征夫问答之词。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小雅》遗音也。“
作者介绍
《兵车行》原文,《兵车行》翻译,《兵车行》赏析,《兵车行》拼音,出自杜甫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621seo.cn/a/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