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盛庸著名边塞诗人,6人誉为“匕绝圣手”作品题材多为边塞、送別,气象雄祚,情意隽永。
王昌龄相关资料
人物生平
嵩山学道
唐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王昌龄出生在山西太原。
唐玄宗开元八年庚申(720年),二十三岁,是年前后,曾居嵩山学道。
唐开元十一年癸亥(723年),二十六岁,约在是年前后,客河东并州、潞州。
边塞留名
开元十二年甲子(724年),二十七岁约在是年前后,赴河陇,出玉门。其著名之边塞诗,大约作于此时。
开元十四年丙寅(726年),二十九岁。隐居于京兆府蓝田县石门谷。是年有《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之作。“山阴崔少府”即崔国辅。
进士及第
清代三十六诗仙图卷之王昌龄
清代三十六诗仙图卷之王昌龄(2张)
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
开元十九年辛末(731年),三十四岁。在长安,以博学宏词登科,再迁河南汜水县尉。
开元二十一年癸酉(733年),三十六岁,当年四月,在长安参加宴会,有《夏月花萼楼酺宴应制》诗。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左迁交友
开元二十六年戊寅(738年),四十一岁,因事获罪,谪赴岭南。
开元二十七年己卯(739年),四十二岁,遇赦北还。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留诗。 [3]
天宝三载甲申(744年),四十七岁,在江宁丞任。四月曾因事暂至长安,与辛渐、李白、王维过从。
天宝七载戊子(748年),五十一岁,至此年,官江宁丞前后共八载。同年,昌龄乃自江宁丞贬为龙标尉。昌龄自金陵首途赴龙标,基本上是溯江前往,曾顺道游南陵,有《至南陵答皇甫岳》。 [4-7]
妒才被杀
天宝十五载、唐肃宗至德元载(七月,肃宗即位灵武,改元至德)丙申(756年),五十九岁。约在此年离开龙标,还乡。其去龙标,过辰溪,经武陵,扁舟沿江东去,约在今年七、八月后,有《留别司马太守》《留别武陵袁丞》等诗为证。 [8]
唐肃宗至德二载丁酉(757年),六十岁。756年冬到757年十月之间,王昌龄路经亳州,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害。
轶事典故
投笔从戎
寇衡作品 王昌龄从军行诗意画
寇衡作品 王昌龄从军行诗意画
大约二十岁,王昌龄离开家乡,开始一段学道的经历。开元年间,正是盛唐气象的鼎盛时期,王昌龄在诗中对盛世景象竭尽全力、忠贞不已地加以歌颂。对盛世的信仰,正是王昌龄一生最坚实的信心、力量、希望和理想的源泉,以至日后长期身处谗枉和沦弃之境,也难以改变。火热的年代,像王昌龄这样有抱负的时代青年,只是把学道当成了一种好奇而已。不久他便到长安谋求发展,没见什么成效,于是他西出长安,投笔从戎,从此踏上西出长安,踏上出塞之路。 [13]
一片冰心
王昌龄经过坚持不懈的追求,广泛精心的研读,终于在开元十五年,应进士试时一举登第,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王昌龄终究心有不甘,他于开元二十二年再应博学宏词科的考试,并再次登第。然而,二次登第后官职仍旧未见升迁,仅被授予汜水尉。科场颇为得意,仕途却明显失意,王昌龄受到打击。在做了汜水尉五年后,即开元二十八年,他被远贬荒僻的岭南,任江宁丞。失意之后就是疏狂,就是放浪形骸。从长安赴江宁任所,他故意迟迟不去报到,在洛阳一住就是半年,每天借酒销愁。到江宁后,又曾去太湖、浙江一带游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种明显以消极怠工作为反抗的手段,过于意气用事也实在容易授人以柄。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作于王昌龄赴任江宁丞之日,这时他正遭谤议,送别至友远行,当时凄切心情可想而知。临别所嘱,惟以玉壶冰心自明心迹。“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里的南国烟雨和兀然傲立的孤峰,既是景语也是情语。王昌龄以忠节贞信作为人生困境中的一种道德自信和超越力量,同时也表明,他对时代的公正并未失去信心。 [13]
旗亭画壁
有一天,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位诗人一起到酒楼去,赊酒小饮。忽然有梨园掌管乐曲的官员率十余子弟登楼宴饮。三位诗人回避,躲在黑暗的角落里,围着小火炉,且看她们表演节目。一会儿又有四位漂亮而妖媚的梨园女子,珠裹玉饰,摇曳生姿,登上楼来。随即乐曲奏起,演奏的都是当时有名的曲子。王昌龄等私下相约定:“我们三个在诗坛上都算是有名的人物了,可是一直未能分个高低。今天算是有个机会儿,可以悄悄地听这些歌女们唱歌,谁的诗入歌词多,谁就最优秀。”
一位歌女首先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就用手指在墙壁上画一道:“我的一首绝句。”随后一歌女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伸手画壁:“我的一首绝句。”又一歌女出场:“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又伸手画壁,说道:“两首绝句。”
王之涣自以为出名很久,可是歌女们竟然没有唱他的诗作,面子上似乎有点下不来。就对王、高二位说:“这几个唱曲的,都是不出名的丫头片子,所唱不过是‘巴人下里’之类不入流的歌曲,那‘阳春白雪’之类的高雅之曲,哪是她们唱得了的呢!”于是用手指着几位歌女中最漂亮、最出色的一个说:“到这个小妮子唱的时候,如果不是我的诗,我这辈子就不和你们争高下了;果然是唱我的诗的话,甭客气,二位就拜倒于座前,尊我为师好了。”三位诗人说笑着等待着。
一会儿,轮到那个梳着双髻的最漂亮的姑娘唱了,她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得意至极,揶揄王昌龄和高适说:“怎么样,土包子,我说的没错吧!”三位诗人开怀大笑。 [14]
失孟交李
王昌龄在襄阳与孟浩然一见,孟浩然因旧疾复发而死。王昌龄因此在离开的路上很悲伤,没有想到在巴陵意外的遇见李白。他们俩一见如故,在江边的小船上,边泛舟边吟酒,畅谈文坛圈里的交往故事。临别,王昌龄写了一首诗《巴陵送李十二》送李白:“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李白对王昌龄的友情也念念不忘。后来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特地写诗寄送,予以安慰。李白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5]
冤死途中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59岁的王昌龄辗转回老家途中,经亳州,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闾丘晓为什么要杀害王昌龄?史书记载甚少,留下千古之谜。但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王昌龄”名下,有一句发人深思的话:“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公元757年,张镐奉命平定“安史之乱”。这年秋天,为解宋州(今河南商丘一带)之围,令亳州刺史闾丘晓率兵救援。为人傲慢、刚愎自用的闾丘晓,看不起布衣出身的张镐,更怕仗打败了“祸及于己”,于是故意拖延时间,按兵不动,致使贻误战机,宋州陷落。张镐以贻误军机罪,处死闾丘晓。在行刑时,闾丘晓露出一幅可怜相,乞求张镐放他一条生路:“有亲,乞贷余命”,意思是家有老母需要赡养。张镐不愧是宰相之材,一句话就把闾丘晓挡了回去:“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621seo.cn/a/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