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词网首页
  2. 宋朝
  3. 杨万里 相关资料简介

杨万里简介

杨万里

杨万里0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两省吉水县黄桥镇碰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

杨万里相关资料

人物生平

广师博学

宋高宗建炎元年九月二十二日(1127年10月29日),杨万里生于吉州吉水县中鹄乡新嘉里南溪滥塘村(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乡椪塘村)。 [7]  [8]  [9] 

绍兴二年(1132年),杨万里开始启蒙教育。 [7] 

绍兴三年(1134年),父亲在乡里招生,杨万里从父学习经书,刘成功与他为同学。 [7]  [8]  [9] 

绍兴四年(1135年),母亲毛氏去世,继母为罗氏。 [9] 

绍兴七年(1137年),杨万里从父宦学四方,常过曾表民家。 [8] 

绍兴十年(1140年),杨万里拜高守道为师,与他的儿子高德顺成为好友。 [10]  [7]  [8]  [9] 

绍兴十三年(1143年),杨万里就学于安福,拜王庭珪为师。 [10]  [7]  [8]  [9] 

绍兴十七年(1147年),杨万里又拜刘安世为师,仍问学于王庭珪、刘廷直,和刘承弼、刘浚、李燧、彭仲庄成为好友,认识了刘安世之子刘知非。 [10]  [7]  [8]  [9] 

绍兴十九年(1149年),杨万里从安福回到吉水。 [8] 

绍兴二十年(1150年)春,杨万里参加乡举,中试。 [9] 

绍兴二十二年(1151年)夏,杨万里同叔父杨辅世及周必大赴临安参加礼部试,落第而归,仍继续求学。 [9]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杨万里拜刘才邵为师。 [7]  [8]  [9] 

绍兴二十四年三月二十二日(1154年4月18日),杨万里进士及第,中丙科。 [8]  [9]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杨万里被授赣州司户参军。 [11]  [2]  [9]  在赣州司户任上期间,其父杨芾又携领他去拜见谪居南安的张九成和途经赣州的胡铨。王庭珪、张九成、胡铨等前辈的学问、节操以及力主抗金的爱国精神,给了杨万里以重要的影响。 [10]  [8]  同年,还结识了赣县宰陈鼐(武陵人)和赣州主簿黄文昌(盱江人)。 [9] 

交友作诗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杨万里结识赣州观察推官邹敦礼(字和仲,与杨万里是同乡),每次相见必然论诗。因仰慕任尽言(眉山人),杨万里为任尽言的《小丑集》作序。 [9]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赣州司户参军任满,杨万里返回吉水,在乡间常与叔父杨辅世往来。不久,朝廷任命杨万里为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县丞。 [11]  [10]  [8]  [9]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十月,杨万里前往零陵上任的途中,经过安福,前往探望王庭珪,未遇,留下了一封信。经过湘江,杨万里遇到了刘廷直。到达零陵后,杨万里结识了刘琥、刘芮。 [8]  [9] 

绍兴三十年(1160年),杨万里与张浚之子张栻结识,并成为朋友。经张栻推荐,杨万里结识了胡铨、吴松年、李发。 [7]  当时,主战派领袖张浚谪居永州,闭门谢客。杨万里三次前往拜谒而不得见,后以书信力请,并通过其子张栻介绍,才得接见。张浚对他说:“元符年间的官员中,有多少高官贪污,只有邹志完(邹浩)、陈莹中(陈瓘)刚正不阿!”同时勉之以“正心诚意”之学。杨万里终身服膺张峻的教导,他把读书之室命名为“诚斋”,用来明确自己的志向。胡铨此时正因罪谪居衡州,杨万里又请他为此写了《诚斋记》。他“一日而并得二师”,张浚、胡铨两位爱国名臣成为杨万里终生效法的榜样。 [10]  [12]  [8-9]  同年收到王庭珪的回信。八月,刘廷直去世,杨万里为其作墓表。 [9]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一月,杨万里和好友张浚、胡铨游玩。二月,和张栻共同创作《望月词》。冬季,采石之役,宋师大挫金兵,为《海鰌赋》以壮之。对虞允文指挥之功,尤深推仰。张浚官复原职,杨万里写了贺词。 [9]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杨万里结识了曾敏恭(字叔谦),不久去世,杨万里写了哀辞。不久为张栻《介轩铭》作跋。七月,杨万里结识时任武冈军判官的萧德藻,与之成为密不可分的好友。不久,杨万里焚少作诗篇千余篇,大概是江西体。自本年秋季起,诗始存稿。不久赴长沙,为湖南漕司主试。榜发,蜀人施渊然拔解。九月,为施渊然《蓬户甲稿》作后序。施渊然不久赴南宫试,杨万里赋诗送之,并在长沙与其同度重阳节。为妻兄罗上行作墓表。监考完毕后南归,正好下雨,途中有诗,又有《题湘中馆》之作,以诗寄别何佾。回到零陵后,杨万里出城视察境内旱情。周必大担任监察御史,杨万里送有贺词。除夕前一日,杨万里送贺词给永州守沈介。 [9] 

隆兴元年(1163年)正月,张浚开府建康,有贺启。武冈李簿回,附诗探问萧德藻近况。任期满,杨万里移居郡士唐人监家,为其家玉立斋、书斋、建一斋作记、题诗。为郡士龙尧卿作《龙伯高祠堂记》。作《送郭庆道序》,以医身推论医国之道。多与零陵县司法张材唱和。以诗送别零陵县令吕行中、教授吴汤辅。同年前往看望张孝祥,为郡士潘师文濯缨斋题诗。杨万里病腹泻,继患伤寒,唐医公亮著手而愈,谢以长句。又有《再病书怀呈仲良》、《和唐德明问病》之作。杨万里以避同僚追送之劳,乘夜离零陵。留诗二首,代简诸友。三年来邑二生涯,告一结束。返抵故里,有《新居翦茅》之作。秋季,杨万里开始游山玩水。杨万里与刘承弼、彭仲庄别于白马山下,宿白沙渡,族叔杨文快速携酒追送,杨季高、杨仲觉一同前往。旅次又和赵像作诗。游玩途中,路逢故将军李显忠,赋诗感喟。又逢前辈王大宝,赠诗《道逢王元龟阁学》。不久,杨万里与徐阮睦、马彦辅、赵师畅、赵不怠、汤灏、符昌言、胡永等出游。冬季,杨万里前往胡铨的住宅,宋孝宗与胡铨谈及当代诗人,胡铨荐数子,其中包括杨万里,杨万里在胡铨的住宅见到了金安节、王十朋、陈良翰。十二月,张浚再次拜相,杨万里有贺启。因宰相张浚推荐,杨万里担任临安府教授。除夕前二日,杨万里与岳甫同游西湖。 [9] 

隆兴二年(1164年)上元节,父亲大病,杨万里辞官回乡。不久为清江谭氏作《景延楼记》。晚春行田南原,赋诗,愿边头无事,拖耒耕耘。与族叔刘文速、叔祖刘彦通相倡和。王佐移知明州,杨万里以诗送别信。六月,胡铨代理兵部侍郎,有贺启。八月初四,杨万里的父亲去世,胡铨为其作墓志铭。不久,张浚去世,杨万里有挽词及祭文。又过了不久有诗和周仲觉。姻丈刘公佐卒,有挽词及祭文。同年,杨万里有诗送卢山人,不久后前往安福游玩。 [9] 

乾道元年(1165年)寒食节,杨万里上冢,赋诗以寄家国之哀感。晚春,杨万里前往永和镇,途中赋《农家叹》。不久,杨万里与族叔祖杨彦通游云水寺,为吉水令余童飞凫阁题诗,并有诗题乡前辈周夸浩斋,胡泳赴漕试,杨万里赋诗送之。六月,知南雄黄越及其子黄文昌卒于贵谿逆旅,杨万里赋诗悼念,又有哀辞,与族叔辅世多有酬倡。 [9] 

乾道二年(1166年)春季,杨万里与族人杨辅世、杨文速、杨子上、友人周仲容、王子俊、萧伯和、前辈罗棐恭等往还酬倡,春雨及时,又有关心农事之作。罗全略、曾三聘中省试,杨万里喜而赋诗。胡铨新居落成,杨万里以诗贺之。不久,杨万里赴永和镇访周必大。易公立以诗投赠,有和作。杨万里有诗和族叔杨文明、族弟杨炎正及王子俊。夏季,杨万里赋《闾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不久饯别罗季周,为罗巨济蓬山堂题诗,与辅世续有倡和。秋季,杨万里有诗寄题张商弼葵堂信。王子俊赴试,杨万里作序送之。中秋,杨万里与王子俊野酌士口及师友,怀念张浚,作《中秋月赋》。刘浚游长沙,杨万里作序送之。有诗和李天麟,可见论诗要旨。杨万里以诗寄题刘元明环翠阁。十月,杨万里赴长沙访晤张拭,并见其弟张构,谒潭帅刘珙,赋诗和蜀诗人甘彦和,又与侯彦周、吴伯承、邢鲁仲、乡人刘光祖、刘述祖兄弟游玩,写下《宿龙回》一诗,寓悯农之,为清江胡民瞻忍堂题诗。以同知枢密兼参知政事陈俊卿荐,岁暮人都。除夕,宿临川战平。 [9]  杨万里收王子俊为徒,并拜刘珙为师。 [7]  [9] 

乾道三年(1167年)上元前夕,正在旅途,有诗十余首。杨万里至临安,先后谒见名臣陈俊卿和虞允文,并上政论《千虑策》。《千虑策》分“君道”、“国势”、“治原”、“人才”、“论相”、“论将”、“论兵”、“驭吏”、“选法”、“刑法”、“冗官”、“民政”共三十篇,深刻总结了靖康之难以来的历史教训,直率批评了朝廷的腐败无能,提出了一整套振兴国家的方针策略,充分展示了杨万里的政治主张。不久,杨万里赋诗跋蜀人魏致尧抚干万言书。旅况萧条,久居不易,杨万里六月抵家,罗椿来谒信,有《还家秋夕饮中喜雨》及和李天麟《秋怀》之作。 为周必正乘成台题诗。有诗和胡公武,作《秋雨赋》,有诗寄题张栻春风楼,又为萧许题画。 访王子俊,宿其斋中,夜间风雪大作,有诗。十二月望日,罗椿辞归,作序送之。 [10]  [9] 

乾道四年(1168年),岁首诸作,味永情真,刊落雕饰,造陶谢意境。萧仲和赴长安谒张栻;邹元昇返还安福,杨万里均赋诗相送。为谭吉先作《一经堂记》,又与曾克俊、彭云翔、贺昇卿等倡和。胡铨有诗简至,和作寄之。族叔杨辅世前往麻阳上任,赋诗相送。致李天麟二函,论为学处世之道。和周必正诗作,兼约胡季文、胡季永游山。十月,陈俊卿拜右相,有贺启。十一月,作《送郭银河序》。 [9] 

乾道五年(1169年),族叔杨文黼为松溪主簿,赋诗送之。有诗和同里张器先及族弟杨济翁。郑作肃(字恭老)卒,族叔杨文远卒,并有挽诗。为谢谔(字昌国)题《金牛烟雨图》。赋《春日六绝句》。六月,虞允文除枢密使,有贺启。夏秋所赋诸诗,多清新隽永之作。为段元恺、刘朝英、王炎(字季安)、丘成之等齐室题诗。与萧仲和、王元驹倡酬。为族叔祖杨杞文集作序。八月,陈俊卿、虞允文拜左右相,有贺启。韦邦彦来拜访杨万里,有和作。 十一月,上书陈、虞二相,披陈国家攻守形势,实为杨万里对金策略之主旨。读张浚谧册,赋诗感叹。罗椿来谒,以诗送之。 [9] 

治理奉新

乾道六年(1170年)三月,杨万里除任隆兴府奉新(今江西奉新)知县,与周必大晤别。上任途中拜访师父胡铨。杨万里于四月二十六日上任,见牢中关满交不起租税的百姓,官署府库却依然空虚,深知是群吏中间盘剥所致。于是他下令,全部放还牢里的“囚犯”,并禁止逮捕、鞭打百姓,然后发给每户一纸通知,放宽其税额、期限。结果百姓纷纷自动前来纳税,不出一月,欠税全部交清。杨万里在奉新任职虽只半年,却初次实践了他的不扰民政治,颇获治绩。 [13]  [10]  同年十月,因宰相虞允文的推荐,杨万里被召为国子博士,自此开始在京任职。 [13]  [10]  [8]  [9] 

历职内外

乾道七年(1171年)三月,张栻之前因反对宠臣近习执掌要职而得罪宰相虞允文,于此年被排挤,出知袁州。杨万里抗章力争张栻不当去位,又致书虞允文,以正理相规劝,公而忘私,深为世人称道。四月,作《书吕圣与零陵事序》。五月,丘审崇出守秀州,赋诗送之。七月,转为太常博士。 [14]  [10]  同年,结识丘宗卿。 [7]  [9] 

乾道八年(1172年)四月二日,进士唱名。此次省试,为省试官,寓殿庐,与林光朝论诗。同年黄钧出知泸州,以诗送别。秋,谒见虞允文,并晤其子虞公亮。九月,杨万里升太常丞兼权任吏部右侍郎, [14]  [10]  并结识了太常少卿王淮。入冬,有《与虞宣抚书》。 [9] 

杨万里画像

杨万里画像

乾道九年(1173年)正月,陈从古知襄阳,杨万里为其诗集作序。四月,转将作少监。 [14]  [10]  [9] 

淳熙元年(1174年)正月,除知漳州。临行时不忘上札,忠告孝宗戒贪吏、施廉吏。后因病未赴任,家居三年。 [10]  十月,妻兄罗上义卒,明年为作墓志铭。十一月,龚茂良拜参政,有贺启。腊月,周必大有函至。 [9] 

淳熙二年(1175年)三月,周必大除敷文阁待制、侍讲,举以自代;有谢启。四月,与友人尚大伸重晤,赋诗相赠。十月,曾敏行卒,有挽诗。十一月,胡泳卒于金陵,为作挽词。 [9] 

淳熙三年(1176年)盛夏,有题钓雪舟及《读书》之作。八月,王淮拜同知枢密院事,有贺启。以诗约故人刘承弼会建安寺共度重阳。 [9] 

淳熙四年(1177年)初春,有和张栻榕溪阁之作。四月十日,出知常州。 [9] 

淳熙五年(1178年)正月十九日,诣天庆观谢雪信。杨长孺和罗椿同试南宫,落第还郡。二月,望日劝农,祷雨报恩寺,因游翟园。三月,应张拭函请,为知宜州韩璧作《宜州新豫章先生祠堂记》。四月,范成大拜参知政事,有贺启。五月,作《送叶伯文序》,借医术以讽朝廷,宜慎诹广采,登用真材。六月,有喜雨、望雨之作,以为丰年可卜。 [9] 

淳熙六年(1179年)正月,除广东常平提举,有诗及谢丞相启。春末,离常州返里。秋,儿子杨寿佺去世。十二月,为曾敏行墨戏作跋。 [9] 

淳熙七年(1180年)正月为王孚作《王氏庆衍堂记》,离吉水赴任广东。三月晦,游越王台。夏季,数游连天观、秋,游蒲涧,赋长句,蔡戡有和作。 [9] 

淳熙八年(1181年)正月,福建茶使吴飞英送新刊《东坡集》,赋诗谢。二月,改为提点广东刑狱。闰三月二日,杨万里就任提点广东刑狱。九月九日,为《韶州州学两公祠堂记》。十二月,广东安抚巩湘诱沈师出降,杨万里杀之。 [9] 

淳熙九年(1182年)二月,为文祭吕祖谦。七月,继母去世,杨万里离任服丧。 [9] 

淳熙十年(1183年),杨万里收服家居。 [9] 

淳熙十一年(1184年)十月服除,被召入京任尚书右郎,后任吏部员外郎。 [9] 

淳熙十二年(1185年)五月,除吏部郎中,应诏上书,极论时事。宰相王淮问他:“宰相何事最急先务”,杨万里以“人才最急先务”为答,并条上《荐士录》(《淳熙荐士录》),举荐朱熹等六十人。孝宗亲自将其升为东宫侍读,太子赵惇亲题“诚斋”二字赠给杨万里。 [10] 

淳熙十三年(1186年),转任枢密院检详,历任尚书省右司郎中、左司郎中,仍兼东宫侍读。 [10] 

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任秘书少监。 [10] 

淳熙十五年(1188年)三月,孝宗采纳翰林学士洪迈之议,以吕颐浩等人配飨高宗庙祀。杨万里力争主战名相张浚当配飨,指斥洪迈为人不公正、专辄独断,无异“指鹿为马”,因此惹恼孝宗。孝宗说:“万里以朕为何如主?”因而削去直秘阁,出知筠州(今江西高安)。 [10] 

复召还朝

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孝宗禅位于太子赵惇(即宋光宗)。杨万里于五月复直秘阁,八月被召,九月入京。他连上三札,要求光宗爱护人才、疏远奸佞,做到“一日勤,二日俭,三日断,四日亲君子,五日奖直言”(《第三札子》)。十月,除任秘书监。 [10] 

绍熙元年(1190年),以焕章阁学士职充任接伴金国贺正旦使,兼实录院检讨。 [15]  八月,《孝宗日历》修成,照例应由杨万里为《日历》作序,而宰臣却另命礼部郎官傅伯寿作序,杨万里于是自劾失职,请求去职,光宗挽留。接着又因要进《孝宗圣政》书,本应由杨万里奉进,但孝宗犹念旧恶,大不痛快,于是外调杨万里为江东转运副使,暂时代理总管淮西和江东军马钱粮。 [10]  [16] 

幽居不出

绍熙三年(1192年),朝廷下令于江南诸郡行使铁钱会子,杨万里上书谏阻,不奉诏,因此得罪了宰臣,因而改任赣州知州,杨万里未就职,并请求任祠禄官,获授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于八月谢病自免,回归吉水。自此幽屏,便与世绝。 [10]  [17] 

杨万里

杨万里

绍熙五年(1194年),光宗禅位于宋宁宗赵扩。宁宗即位后,召杨万里赴京,杨万里辞谢不往。次年九月,升焕章阁待制,提举兴国宫。 [10]  [18] 

庆元四年(1198年)正月,进封吉水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 [10] 

庆元五年(1199年)三月,升宝文阁待制,致仕。 [10]  [19] 

庆元六年(1200年)十二月,进封吉水县开国伯。 [10] 

嘉泰三年(1203年)八月,进宝谟阁直学士,宁宗赐其衣带。 [10]  [20] 

嘉泰四年(1204年)正月,进封庐陵郡开国侯,加食邑三百户。 [10] 

开禧元年(1205年),宁宗又召杨万里赴京,他再次推辞。 [21] 

病逝家中

开禧二年(1206年)二月,升宝谟阁学士。 [10]  [22]  同年五月八日(6月15日),杨万里不肯进食,兀坐书斋中,又别书十四言告别妻儿,笔落而逝,享年80岁。 [1]  [10] 

开禧三年(1207年)正月,朝廷追赠杨万里为光禄大夫。 [23]  [24] 

嘉定六年(1213年)十二月,朝廷宣敕,赐杨万里谥号“文节”。 [23]  [6] 

主要影响编辑

政治

杨万里力主抗战,反对屈膝议和。在进奏皇帝的许多“书”、“策”、“札子”中,他一再痛陈国家利病,力排投降之误,爱国之情溢于言表。面对中原沦丧、江山唯余半璧的局面,他指出:“为天下国家者不能不忘于敌,天下之忧,复有大于此者乎!”(《千虑策·国势上》)告诫统治者要时刻不忘备敌谋敌、御敌制胜。他既大胆批评孝宗经过符离之败,“前日之勇一变而为怯,前日之锐一变而为钝”(《千虑策·君道中》),又坚决反对一些人轻易用兵、盲目冒进,主张以“守而取”(《与陈应求左相书》)的积极、慎重策略,稳步进取,先实国力而后图恢复,以求最终胜利。他看重和同情人民,认为:“民者,国之命而吏之仇也。”(《千虑策·民政上》)将国家命运系之于人民,指斥官吏只会敲骨吸髓地压榨人民,激起人民的仇恨、愤怒和反抗。因此,他提醒光宗“要节财用、薄赋敛、结民心,民富而后邦宁,兴国之计,就在于此。”(《转对札子》)。杨万里为人清直,个性刚褊,孝宗贬他“直不中律”,光宗称他“也有性气”(《鹤林玉露》甲编卷四)。 [10]  [25] 

杨万里立朝刚正,遇事敢言,指摘时弊,无所顾忌,因而始终不得大用。他一生视仕宦富贵犹如敝履,随时准备唾弃。在作京官时,就预先准备好了由杭州回家盘缠,锁置箱中,藏在卧室,又戒家人不许置物,以免离职回乡行李累赘,就这样“日日若促装”待发者。这与那些斤斤营求升迁、患得患失之辈适成鲜明对照。杨万里为官清正廉洁,不扰百姓,不贪钱物。江东转运副使任满时,应有余钱万缗,他全弃之于官库,一文不取而归。退休南溪之上,自家老屋一隅,仅避风雨。当时诗人徐玑称赞他“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投杨诚斋》),正是他清贫一生的真实写照。 [23] 

文学

主词条:诚斋体、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诗人

杨万里的诗,在当时就有很大的影响:“今日诗坛谁是主,诚斋诗律正施行。”(姜特立《谢杨诚斋惠长句》)“四海诚斋独霸诗。”(项安世《又用韵酬潘杨二首》) [10]  [26] 

明周臣绘《杨万里诗意图》

明周臣绘《杨万里诗意图》

杨万里广泛地向前辈学习,但又绝不为前辈所固,而是立志要超出前辈。他说:“笔下何知有前辈。”(《迓使客夜归》)又说:“传宗传派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风流,黄(黄庭坚)陈(陈师道)篱下休安脚,陶(陶渊明)谢(谢灵运)行前更出头。”(《跋徐恭仲省干近诗》)他正是以这种不肯傍人篱下、随人脚跟的开拓创新精神,终于“落尽皮毛,自出机抒”(《宋诗钞·诚斋诗钞》),别转一路,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风。初学江西诗派,重在字句韵律上着意,五十岁以后诗风转变,由师法前人到师法自然,创造了他独具特色的“诚斋体”。诚斋体讲究所谓“活法”,即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情趣,用幽默诙谐、平易浅近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檄风伯》:“风伯劝尔一杯酒,何须恶剧惊诗叟!”就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特色。 [10]  [26]  他的“诚斋体”诗,具有新、奇、活、快、风趣幽默的鲜明特点,“流转圆美”(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总序》),“活泼刺底”(刘祁《归潜志》卷8),尤其为人所称道。 [10] 

杨万里的诗歌作品不拘一格,富有变化,既有“归千军、倒三峡、穿天心、透月窟”的雄健奔逸气势,也有“状物姿态,写人情意,则铺叙纤悉,曲尽其妙”(周必大《跋杨廷秀石人峰长篇》)的委曲细腻功力。如《闲居初夏午睡起》:“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写得情致深婉,人称“胸襟透脱”(《鹤林玉露》甲编卷4)。又如《戏笔二首》《擞风伯》《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夏夜玩月》等,也都写得机智活脱,极有思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杨万里十分注意学习民歌的优点,大量汲取生动清新的口语人诗,往往“假辞谚语,冲口而来”(蒋鸿翔《寒塘诗话》),因而形成通俗浅近、自然活泼的语言特色。 [10]  [26] 

杨万里一生留下大量抒写爱国忧时情怀的诗篇。他充任金国贺正旦使的接伴使时,因往来江、淮之间、迎送金使时亲眼看到沦丧于金国的宋朝大好河山和中原遗民父老,心中郁满国家残破的巨大耻辱和悲愤,爱国主义诗歌创作表现得最集中、最强烈。如著名的《初入淮河四绝句》:“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其一)、“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莺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其三),唱出了灾难深重中爱国士人和广大人民的共同情感。又如在见到金山吞海亭已成专为金使烹茶的场所时,他发出痛苦的呼喊:“大江端的替人羞!金山端的替人愁!”(《雪霁晓登金山》)鞭挝了南宋小朝廷的屈辱和无能。此外如《题盱眙军东南第一山》《读罪己诏》《故少师张魏公挽词》《宿牧牛亭秦太师坟庵》等,或寄托家国之思,或呼吁抗战复园,或歌颂抗金将领,或讽刺卖国权奸,都是直抒爱国思想的名篇。 [10]  [26] 

杨万里诗

杨万里诗

杨万里的绝大部分爱国忧时诗篇,不像陆游那样奔放、直露,而是压抑胸中的万丈狂澜,凝蕴地底的千层熔浆,大多写得深沉愤郁,含蓄不露。如《过扬子江》:“携瓶自汲江心水,要试煎茶第一功。”表面似乎是说亲自动手汲水煎茶的雅兴,其实是蕴藏着深刻沉痛的感慨羞愤,须参照《雪雾晓登金山》一并领略。杨万里说过:“谁言咽月餐云客,中有忧时致主心。”(《题刘高士看云图》)他不仅有那些吟咏江风山月的写景抒情作品,还有不少也是抒写爱国情怀的诗篇。如《豫章江牵二首》《九月十五夜月,细看桂枝北茂南缺,未经古人拈出,纪以二绝句》《月下杲饮绝句》《初九夜月》等,都写得曲折多讽,意味深长,蕴含着对国家残破、中原未复的深沉郁愤。晚年在《夜读诗卷》中曾沉痛自叙:“两窗两横卷,一读一沾襟;只有三更月,知予万古心。”其诗中寄寓的深意,值得后人细细咀嚼。“吾生十指不沾泥,毛锥便得傲寰衣?”(《晚春行田南原》)杨万里不以士大夫自居,一生热爱农村,体恤农民,写了不少反映农民生活诗篇。如《悯农》《农家叹》《秋雨叹》《悯旱》《过白沙竹校歌》等,还有《歌舞四时词》《插秧歌》等写出农民劳动的艰辛和欢乐,《望雨》《至后入城道中杂兴》等都具有比较高思想性和艺术性。 [10]  [26]  杨万里主张以人事说《易》,反对“空谈性命”。提出“兴国在人”的社会政治思想。 [27] 

杨万里所作词风格清新,富于情趣,颇类其诗。 [28]  具有幽默、诙谐的特色。 [29] 

散文

杨万里的散文中亦不乏佳作,他为文兼擅众体,步趋韩柳。其作品中密栗深邃、雅健幽峭之处,尤与柳宗元相似,友人以此推崇杨万里,他也如此自认。 [7] 

历史评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621seo.cn/a/238.html

« 上一位
下一位 »
cache
Processed in 0.004656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