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词首页
  2. 写景
  3. 《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作者:南北朝 陶弘景

《答谢中书书》原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南北朝〕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注释:

①谢中书:谢微,又称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因为他曾经担任中书鸿胪〔一个掌朝廷机密文书的官职〉,所以人们称他为谢中书。②书:信,书信,在古代,人们的书信又叫“信札”或者“尺牍”。也指一种记事陈情的应用性文体,本文便是这种用法。③共谈:一起讨论的,共同谈论欣赏的。④五色:在古代,人们一般以赤黄青白黑为正色,也称五色。⑤交辉:古文的单音节词分拆,即交相辉映。⑥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时,时间,文中指季节。⑦夕日欲颓:西山的太阳将要落山。颓,坠落,文中指太阳下山。⑧沉鱗:沉潜在水中游动的鱼儿。鱗,鱼鱗,这里代指鱼儿。⑨竞跃:竞相跳跃。⑩实:程度副词,实在是,确实,的确。⑪欲界:在佛教中,世界分为三界,即色界、无色界、欲界,而欲界就是指没有摆脱尘世间的七情六欲的境界,也就是我们的人间。⑫仙都: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⑬康乐:是谢灵运,南朝著名文学家、山水诗人,继承了祖父的爵位,故被封为康乐公。⑭与“幻:参加,参与,文中指欣赏领略(自然美景


《答谢中书书》拼音解读

shān chuān zhī měi ,gǔ lái gòng tán 。gāo fēng rù yún ,qīng liú jiàn dǐ 。liǎng àn shí bì ,wǔ sè jiāo huī 。

qīng lín cuì zhú ,sì shí jù bèi 。xiǎo wù jiāng xiē ,yuán niǎo luàn míng ;xī rì yù tuí ,chén lín jìng yuè 。

shí shì yù jiè zhī xiān dōu 。zì kāng lè yǐ lái ,wèi fù yǒu néng yǔ qí qí zhě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高山流水的秀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谈论的。巍峨的山峰,高耸入云;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间两岸延绵不断,其间还可以看到众多的悬崖峭壁,令人感到惊险万分,却不失斑斓色彩,当阳光散射大地,山与云与树与溪交相辉映,相映成趣。远眺高山,只看到漫山遍野林木葱茏,青竹翠绿,最可贵的便是它们四季常存。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将散未散的薄雾缭缭绕绕,可以听到远处山谷中传来回声悠悠,那是猿猴爬向了高处长啸,雀鸟唪鸣附和,此起彼伏,不相上下;而若夕阳将沉,薄暮冥冥,沉潜在水中游玩的鱼儿,一边欢快地游泳,又一边竞相跳出水面,远近动静,渾然天成,这实在是人间仙境啊。但自从谢灵运之后,应该再也没有人能
欣赏这奇异景色了。


相关赏析

文章诞生的历史背景:

萧衍(南朝梁武帝〕统治的后期政治腐败,官吏贪污,经济衰微.社会风气浮华奢靡.人民流亡失所,以至“人人厌苦,家家思乱'据史载,天监十三年北魏朝廷任命司徒高搫为大将军、平蜀大都督,率领将兵15万进攻梁益州,又命傅竖眼出巴郡北,羊扯出庾城,奚康生出锦行,甄琛出剑阁,想一举取梁之蜀地,却无功而还,同时,梁武帝偏信北魏降人王足的建议,通过筑堰,以淮水灌魏寿阳城。糟糕的是,萧衍没有听取勘测地形工程师的建议,在徐、扬征集将士民工日夜施工,越发加重人民疾苦,为国家分裂积压更深的祸患。后来北魏果真分裂,分为东魏、西魏,双方连年交战,在中大同二年(〖々了),东魏大将侯景受高澄逼迫,投降于梁国,梁武帝欣然接纳。而后梁武帝在大同七年冬,派萧渊明进攻鼓城,与侯景内外接应。却不料梁军被东魏高澄打败,梁武帝只得幵始与东魏议和。大同八年春天,东魏大败侯景,而侯景再次被逼逃亡寿
阳。在这次战斗中显示出的梁朝的衰弱无能,极大地刺激了侯景。而高澄见萧衍求和心切,提出以侯景换萧渊明的条件。梁武帝不顾后果满口答应。而当侯景知道梁武帝要用他换回萧渊明时,便在寿阳起兵进攻建康,造成梁末一场空前动乱.史称“侯景乱梁”。在南北朝时,由于政局动荡,矛盾尖锐,有不少文人选择遁迹山林,在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们常常描山画水,既是彰显自己所好,也是对友人的安慰。

相关赏析: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统观全文,语言精练。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颓”,势在必然。“沉鳞竞跃”,变化突然。分析文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作者介绍

陶弘景 陶弘景刘长卿(约726 — 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年间任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详情

《答谢中书书》原文,《答谢中书书》翻译,《答谢中书书》赏析,《答谢中书书》拼音,出自陶弘景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621seo.cn/a/278.html

« 上一首
下一首 »
cache
Processed in 0.003983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