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词首页
  2. 夏天
  3.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

作者: 李清照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原文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宋代〕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拼音解读

rú mèng lìng ·cháng jì xī tíng rì mù

lǐ qīng zhào  〔sòng dài 〕
cháng jì xī tíng rì mù ,chén zuì bú zhī guī lù 。xìng jìn wǎn huí zhōu ,wù rù ǒu huā shēn chù 。zhēng dù ,zhēng dù ,jīng qǐ yī tān ōu lù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喝得酩酊大醉不知道回去的路。游兴满足了,天色已晚才想起往回划船,误入了荷花深处。争着划呀,争着划呀,栖息在荷塘深处的鸥鹭受到惊扰,全都飞了起来。


相关赏析

这首词在南宋人黄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
玩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手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人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于是有争渡之举。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这首词杨金本《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从“误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所以有人把它列人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黄昇的《花庵词选》、曾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应当是可信的。

作者介绍

李清照 李清照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 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李格非曾任校书郎、礼部员外郎,是一位博通经史的学者,母亲王氏出身名门,也知书能文。家里藏书甚富,李清照小时候就在这样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
18岁,李清照与长她三岁的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是金石家。结婚后他们省吃俭用,生活安定优裕,两人搜集研究古今书画文字器物,编成《金石录》一书。后金兵入据中原,清照举家南逃。此后,词人的生活困顿。1129年丈夫于农历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战乱中与丈夫收集的书籍文物大部分散失,令她饱受打击,此时孤独一人的李清照,各地漂泊,境遇极其悲苦。
李清照的文学创作以1127年金人占攻北宋首都汴京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多写闺中悠闲生活和个人离愁别绪,后期多悲叹身世和国破家亡的悲痛,情调感伤。她的词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描写细腻,构思精巧,韵律和谐,艺术成就极高。李清照也能诗,但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详情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原文,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翻译,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拼音,出自李清照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621seo.cn/a/331.html

« 上一首
下一首 »
cache
Processed in 0.003962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