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词首页
  2. 写景
  3.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作者: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原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唐代〕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注释】

①海客谈瀛(yíng)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航海的人谈起瀛 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找到。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和方丈)。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确实,实在。②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③天姥山:在浙江新昌东面。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得名。④明灭:忽明忽暗。⑤向天横:直插天空。横,直插。⑥势拔五岳掩赤城: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拔,超出。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huà)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和下文的“天台(tāi)”都是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北部。⑦四万八千丈:一作“一万八千丈”。⑧对此欲倒东南倾: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倒向它的东南一样。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显得低多了。

①之:因,依据。之,代指前段越人的话。②镜湖:即鉴湖,在绍兴,唐朝时最有名的城市湖泊。③剡(shàn)溪:水名,在今浙江绍兴嵊州市南,曹娥江上游。④谢公:指南朝绍兴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他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居住。⑤渌(lù)水:渌,清澈。⑥脚著(zhuó)谢公展():脚上穿着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谢公展(ji),谢灵运游山时穿的一种特制木鞋,鞋底下安着活动的锯齿,上山时抽去前齿,下山时抽去后齿。⑦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⑧半壁见海日:上到半山腰就见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⑨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⑩迷花倚石忽已暝:迷恋着花,依靠着石,不觉得天色已经晚了。暝,天黑、夜晚。⑪熊咆龙吟殷(yǐn)岩泉:熊在怒吼,龙在长鸣,震荡着山山水水,岩中的泉水在震响。“殷源泉”即“源泉殷”。殷,这里作动词用,震响。⑫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⑬青青:黑沉沉的。⑭列缺:闪电。列,通“裂”,分裂。缺,指云的缝隙。电光从云中决裂而出,故称“列缺”。⑮洞天石扉,訇(hong)然中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天:神仙所居的洞府,意谓洞中别有天地。石扉,即石门。訇然,形容声很大。⑩青冥:青天。⑰金银台:金银筑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⑱云之君:云里的神仙。⑲鸾回车:鸾鸟驾着车。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回,回旋、运转。②恍(huǎng)惊起而长嗟(jiē):恍然惊醒起来而长长地叹息。恍,恍然,猛然。四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都不见了。向来,原来。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①东流水:(像)东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②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等到要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须,等待。③摧眉折腰:摧眉,即低眉。低头弯腰,即卑躬屈膝。陶渊明曾叹:“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拼音解读

mèng yóu tiān lǎo yín liú bié
lǐ bái  〔táng dài 〕

hǎi kè tán yíng zhōu ,yān tāo wēi máng xìn nán qiú ;
yuè rén yǔ tiān lǎo ,yún xiá míng miè huò kě dǔ 。
tiān lǎo lián tiān xiàng tiān héng ,shì bá wǔ yuè yǎn chì chéng 。
tiān tái sì wàn bā qiān zhàng ,duì cǐ yù dǎo dōng nán qīng 。

wǒ yù yīn zhī mèng wú yuè ,yī yè fēi dù jìng hú yuè 。
hú yuè zhào wǒ yǐng ,sòng wǒ zhì yǎn xī 。
xiè gōng xiǔ chù jīn shàng zài ,lù shuǐ dàng yàng qīng yuán tí 。
jiǎo zhe xiè gōng jī ,shēn dēng qīng yún tī 。
bàn bì jiàn hǎi rì ,kōng zhōng wén tiān jī 。
qiān yán wàn zhuǎn lù bú dìng ,mí huā yǐ shí hū yǐ míng 。
xióng páo lóng yín yīn yán quán ,lì shēn lín xī jīng céng diān 。
yún qīng qīng xī yù yǔ ,shuǐ dàn dàn xī shēng yān 。
liè quē pī lì ,qiū luán bēng cuī 。
dòng tiān shí fēi ,hōng rán zhōng kāi 。
qīng míng hào dàng bú jiàn dǐ ,rì yuè zhào yào jīn yín tái 。
ní wéi yī xī fēng wéi mǎ ,yún zhī jun1 xī fēn fēn ér lái xià 。
hǔ gǔ sè xī luán huí chē ,xiān zhī rén xī liè rú má 。
hū hún jì yǐ pò dòng ,huǎng jīng qǐ ér zhǎng jiē 。
wéi jiào shí zhī zhěn xí ,shī xiàng lái zhī yān xiá 。

shì jiān háng lè yì rú cǐ ,gǔ lái wàn shì dōng liú shuǐ 。
bié jun1 qù xī hé shí hái ?qiě fàng bái lù qīng yá jiān ,xū háng jí qí fǎng míng shān 。
ān néng cuī méi shé yāo shì quán guì ,shǐ wǒ bú dé kāi xīn yán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航海的人谈起仙山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找到。浙江一带的人说起那里的天姥山,云雾霞光或明或暗,有时还能看得见。天姥山好像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了赤城山。天台山虽高达四万八千丈,但对着天姥山,好像要拜倒在它的东南面一样。

我想凭借越人的传说,梦游吴越之地的天姥山,一夜之间飞渡到明月映照的镜湖。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送我到了剡溪。当年谢灵运的住处至今犹在,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山中猿猴的叫声凄清冷寂。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穿的登山木屐,攀登上高耸入云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太阳从海上升起,空中传来天鸡的鸣叫。无数山路曲折盘旋,没有一定的方向,迷恋着鲜花,依靠着石头,不觉天色已晚。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岩泉在震响,深林为之战栗,山峰为之惊颤。乌云沉沉低垂 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湖面升
起了阵阵烟雾。闪电霹雳,使山峦崩裂。仙店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中天空蔚蓝看不到尽头,日月交相辉映,照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云中的神仙们用彩虹做衣裳,把风当作马来骑乘,纷纷飘下。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拉着车,仙人们列队纵横,多如密麻。忽然间心惊胆战,神志恍惚,一惊而起不觉长叹一声。醒来看到的,只有身边的枕度话,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已经无影无踪。

人世间的行乐也像梦中的幻境一样,自古以来许多事情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我和诸位朋友分别,什么时候还能再回来呢?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青的山崖之间,等到要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川大山。我岂能卑躬屈膝侍奉权贵,使我不能笑逐颜开,舒心畅意?

相关赏析

【内容解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歌行体古诗,亦是以记梦、仙游写送别的诗歌。本讨写于天宝四年(745)即诗人离开长安第二年,当时诗人与杜甫高适在梁、齐、宋、鲁等地游历之后,准备由东鲁南游越中,写此诗与友人作别。诗歌采用比兴言志的手法,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虽离奇,但不做作。诗歌借诗人梦游仙府名山天姥山的奇特经历,真实地反映了他入长安的经历,以此抒发了他对权贵的蔑视、对现实的不满,表现了他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寄寓着他不屈于世俗的叛逆以及渴望济苍
生、安社稷、辅佐明君、治理天下的美好愿景。
全诗紧扣“梦游”行文,可分为三节
第一段:(“海客谈瀛洲”至“欲倒东南倾”)写入梦的缘由。开篇“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作为陪村之笔,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山”同样神秘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却步,而天姥山的“或可睹”则给人一种强烈的诱惑,作者把神山和天姥山并提对比,以“虚”衬“实”增添天姥山的神奇色彩,以此勾起诗人神游的念头。此外,作者还以五岳、赤城和天台衬托天姥山的雄峻巍峨,进一步激起了诗人神游天姥山的强烈愿望。在作者的笔下,天姥山时隐时现,胜似仙境,高耸入云,横贯天际,气势简直超出了五岳而盖压赤城山,但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天姥山怎样高,却用夸张、比较和衬托的手法,以虚衬实,写出天姥山高耸、险峻挺拔,“四处对比衬天姥,一层烘托显神奇”,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好的面纱,不仅诗人对其充满了向往之情,也唤起了读者的幻想,并为下文“梦游”做铺垫。
第二段:(“我欲因之梦吴越”至“失向来之烟霞”)写诗人梦游天姥山的过程。本节是诗歌的主体部分,作者从梦到剡溪、著屐登山、夜间景象、神仙洞府、梦境消失五个层次写自己梦游天姥山的神奇经历,清幽、雄伟、秀美、神奇、壮美的梦境使得诗人心神完全解放,无忧无虑,幸福无比,从而抒发诗人对自由的向往。“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这两句是过渡句,承上启下。“梦”字点题,既交代了“梦”之所由,也申述了“梦”之所向。“一夜飞”“月光送”先后以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轻快、急切、兴奋、神往的心情,以及他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照”“送”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谢公”即谢灵运,性喜游山玩水,所到之处,必是风景秀丽之所。此处谢公到过,作者引用典故,侧面说明天姥山是上佳之景。而李白在现实中受挫,只好寄情山水,求仙访道,从此与官场决裂,就像谢灵运一样,远离黑暗,脚著谢公木屐,徜徉山水,追求自我。“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写出天姥山的高大与雄奇,诗人赋予其神奇色彩。“半壁”尚如此雄伟壮观,那“绝顶”之景定当更加雄奇。作者登山看到了“海日”“花石”,听到“熊咆”“虎吟”,动静结合,写出山中景象的奇异;“迷”“倚”“忽”等词表现了诗人为天姥胜景所陶醉,乐而忘返的情景,也为引出和烘托下文的仙境的描写、为神仙的出场做好了铺垫。神仙们“霓衣”“风马”而至,意境雄奇、飘逸。诗人通过大胆的想象,丰富的联想,从洞天内的建筑陈设、仙人的衣着举止、鸟兽的吹打驾车三方面来描绘洞天仙境的富丽堂皇、热闹非凡、令人神往,这既是诗人梦寐以求的乐土,也是诗人极度兴奋愉快心情表现。诗歌以突出神仙世界的美好,来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来表达他对现实世界的憎恶,表情达意真切自然。“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心惊梦醒,“长”“惟”“失”反映了诗人从梦中惊醒后面对着现实时的失落惆怅、郁闷哀痛。喜悲交织,好梦难常,一方面反映了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挫折之后产生的人生如梦的消极情绪;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梦破灭后,回到现实的豁达与无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的内心的矛盾所迸发出强烈的感情:乐极生悲。
第三段:(“世间行乐亦如此”至“使我不得开心颜”)写梦醒感叹。这一段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了全诗的主旨。“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梦境如烟,瞬息即散。作者通过议论把自己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和伤感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浪迹山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寻仙问道,正是为了心灵的抚慰,但“古来万事东流水”,比喻中却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在这里,“放鹿青崖”“骑访名山”既反映了诗人与现实的对立,对恶势力决不妥协,也表现出诗人放达的情怀和逃避现实的态度。这种举动貌似消极,但李白并没有真正地沉沦,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呐喊,使得李白一吐长安三年所积累的怨愤、郁闷之气。这天外飞来之笔,既是诗歌的“诗眼”,也点亮了全诗的主题:诗人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正是出于对权贵的抗争,他唱出了封建社会中怀才不遇者的心声。李白的傲气和傲骨,他蔑视权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熠熠生辉。
当然,在李白的思想当中,和“人生无常”相伴而来的,不是对人生的屈服,不是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而是对上层统治者的蔑视和反抗。他的求仙访道,也不是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为了满足无穷的贪欲,而是想借远离现实来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诗人的思想虽曲折复杂,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与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一样,他一直被追求个性自由、维护人格尊严的知识分子奉为圭臬。在封建社会,封建等级制度迫使大多数人“摧眉折腰事权贵”。李白却宣告与封建统治者决绝,蔑视权贵,去追求“开心颜”,以此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更是难能可贵。

古诗鉴赏:

此诗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744),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住过一段时间。天宝五载(746)南游吴越,临别时作此诗留别东鲁友人。
虽然留别,但诗中不言离情别意,而是假借梦幻,驰骋神奇的想象,抒发深沉的人生感慨。全诗充满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诗一开始就给人以一种虚幻莫测迷茫神秘之感。诗人写天姥却不直接入题,而是以神话传说中“烟涛微茫”的瀛洲来加以比衬,以其“难求”衬彼之“可睹”“可寻”,但却同样是“云霞明灭”的仙山神境,从而为后文做好铺垫。接着诗人以夸张的手法渲染天姥高耸接天的气势:“连天”,从纵向写山之高,竟至可以齐天;“向天横”,从横向写山之伟,简直可以横空;而“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还要拜倒在它的东南方,可见其“势拔五岳”“掩压赤城”之雄。事实上天姥山只是浙东的一处灵秀之地,它与天台山遥遥相对,峰峦并峙,比之五岳不过是小巫见大巫而已,李白用夸张的手法极写其高其伟,是为营造一个神奇的氛围,为下文的梦游创设一个高深莫测的境界。
以上八句可为本诗的第一部分,写梦游之缘由。自此以下到“仙之人兮列如麻”可为本诗之第二部分,即主体部分,描述梦中的经历,梦境的情景。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我欲因为梦吴越”到“渌水荡漾清猿啼”,写梦中入山的情景。“因之”与上述“越人语天姥”相呼应,点明因越人所述而入梦境。你看那“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写得多么像梦中的情景,非梦而能“一夜飞度”吗?非梦而能与月相随为月相送吗?“剡溪”临近天姥山,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有诗云:“此行不为鲈鱼,自爱名山人影中”(《秋下荆门》)梦是心中想,这也是入梦的成因。剡溪又是南朝刘宋诗人谢灵运歇宿过的地方,此刻渌水荡澜,猿声凄清,在朦胧的月光下,自是一种迷离恍惚的梦境。而“谢公宿处今尚在”即为下层“脚着谢公屐”准备了发端。
第二层,从“脚著谢公展”到“水澹澹兮生烟”写梦中登山的情景及山中所见。“谢公屐”是当年谢灵运登山时特制的木屐,据《南史·谢灵运传》:“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诗人用“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三组意象写出梦中神游的特有境界:随着步步升高的步履人影在青云之上,从海上升起的红日好像也挂在身边青天之半壁,天鸡的啼鸣从天上落下,缭绕身畔……更为逼真的是“千岩万转路不定”以下数句的描写,一个“路不定”,一个“忽已暝”托出了梦中恍惚迷离的情景,而“熊咆龙吟”使“深林”“层巅”都为之惊怖战的景象更把梦境之离奇活画于纸面。至于“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这一大环境氛围的勾勒更写出了梦中的迷茫,并为下一层梦境之高潮的出现奏了一个“淡入”或“淡出”的间歇性的序曲。
第三层从“列缺霹雳”到“仙之人兮列如麻”写梦中仙境的出现及其盛况,这是李白惊人的幻想力之极致。在“云青欲雨”之际,霎时间雷鸣电闪,山劣崩摧,“訇然”一声,仙界的石门豁然敞开,只见青冥浩荡深不见底,日月灿烂辉耀着令人眼花的金台银台。仙人们以彩虹为衣,以飘风为马,由猛虎鼓瑟,飞鸾驾车,纷纷自空而降,摩肩接踵来赴盛会。这段描写乃是梦游的高溜,其场面之辉煌壮丽,色调之缤纷热烈,乃李白瑰奇想象之神葩,达到了浪漫主义诗歌之极致。
从“魂悸以魄动”以下到结尾可为本诗之第三部分。此部分写梦醒之情景及梦醒后的感慨。你看这写梦醒的四句多么逼真细腻,特别是“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这种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惆怅失落之感被诗人用如此精确形象之笔捕捉了下来,而且“失向来之烟霞”对上述文字、整个梦游是一个极好的总指,它像影片中“闪回”似的又不禁使我们重温梦中的情景,一个“失”字隐含着多少堕入虚空的无奈的叹息。“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很有点“南柯一梦”或“一枕黄粱”式的感喟,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李白于天宝元年应诏入京之后曾受皇帝恩宠旋被权贵谗陷排挤出京的经历,而上述梦游的一切很可能是这一经历和心理过程的折光反射,或者说在这一系列变形、夸张、空灵、虚幻的意象组合中能透视到李白实际政治遭遇的影子。“别君去兮何时还”三句是上面“行乐如流水”“富贵如浮云”这种思想的自然引申,亦是“留别”--“别东鲁诸公”的点题。就在这似乎消极的结尾之际,诗人突然发出了石破天惊的呐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诗人长期内心积郁的总爆发,是封建时代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所能喊出的时代最强音,它如一束照彻黑暗的强光,辉耀在历史的前夜,同时也返照了本诗:这就是诗人所以梦游的根本思想原因和梦游的深层内涵及底蕴之所在。 (张厚余)

作者介绍

李白 李白李白〈701—762久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并称“李杜”。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四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年少才情早著,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因性格不羁和一些令其郁郁不得志的因素,最终被賜金放还,虽然仕途难有得意,但他文学成就不容小觑,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详情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原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翻译,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拼音,出自李白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621seo.cn/a/335.html

« 上一首
下一首 »
cache
Processed in 0.004611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