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词首页
  2. 写景
  3. 《登高》杜甫

《登高》杜甫

作者:唐朝 杜甫

《登高》杜甫原文

登高
杜甫 〔唐代〕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①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②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③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④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⑤万里:指远离故乡。⑥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⑦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⑧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⑨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⑩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⑪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⑫新停:刚刚停止。重阳登高,按理应该喝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登高》杜甫拼音解读

dēng gāo
dù fǔ  〔táng dài 〕
fēng jí tiān gāo yuán xiào āi ,zhǔ qīng shā bái niǎo fēi huí 。
wú biān luò mù xiāo xiāo xià ,bú jìn zhǎng jiāng gǔn gǔn lái 。
wàn lǐ bēi qiū cháng zuò kè ,bǎi nián duō bìng dú dēng tái 。
jiān nán kǔ hèn fán shuāng bìn ,liáo dǎo xīn tíng zhuó jiǔ bēi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秋风急,天高远,猿猴啼,一切显得十分悲哀,江水清,沙儿白,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无边无际的树叶萧萧地飘落坠下,望不到头的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万里悲秋的季节啊,我常年漂泊他乡,一生疾病缠身,今日我独自登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不得已刚刚停止了浇愁的酒杯。

相关赏析

【内容解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秋,杜甫羁旅羡州登高时所作。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
动人心弦。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开门见山,气氛全出。由高处着笔,勾画出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即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悲凉的氛围之中不可自拔。接着,作者笔锋转向江水沙渚,“渚”是“清”的,“沙”“白”的,“鸟”是“飞回”的,几个简单的意象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有一只孤独的鸟在飞舞盘旋。这里作者借物抒情,寓情于物,那只孤独的盘旋的鸟不就是漂泊无依的作者自己吗?这不禁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
之情油然而生。
领联集中表现了爱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使人联想到落木恋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以写意的手法表达在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凄怆。
颈联回到诗人自己身上,转入情感的表达。“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再加个“万里”来修饰,更是让人凄怆不已。一个“常”字更是道出“万里悲秋”时常与我相伴,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常作客”说明诗人已经是常年作客他乡,而孤独的诗人却与“万里悲秋”相伴,那种孤独就更加孤独。“百年多病”已是暮年不说,这“多病”之身,便是雪上加霜,如今独自一人登台,那又是何等的悲凉!
尾联,诗人又从自己的老病孤愁联结到艰难的时世,写出诗人艰难困苦、华发已生,加之酒杯新停的潦倒处境。自己孤独、悲凉,放在忧国伤时的情怀下,全都凝结在这“潦倒”一词之中了。

鉴赏:

这首《登高》诚然是杜甫的杰作,明人胡应麟甚至推为“古今七言律”一”,称此诗为“通章章法、法、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的“旷代之作”虽然逐句审视,他也看出末句稍嫌荏弱,却又创“软冷收之”之论,为之说项。那理由是,“此篇结句似微弱者,第前六句既极飞扬震动,复作峭快,恐未合张弛之宜,或转人别调,反更为全首之累,只如此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似未为不称也。”(《诗薮·内编》卷五)
胡氏的议论虽也不无道理,但反复讽诵全诗,结句终究给人以一种气力不足之感。但此句之不足以为全诗病者,在于它和前七句气脉贯穿,前面三联一气排闼之势犹有充沛的余力足以济穷,足以包容其荏弱,足以维持其全诗的雄浑苍凉之气于不坠。这样,末句在全诗完整的意象上还能尽其构成上的一份功能;它融人整体,然后显得它的存在具有意义。
如果“以意逆志”,推究杜甫作此诗的感情状态和艺术思路的话,则此诗应该倒读上去。此诗为大历二年(767)同日所作的《九日五首》之一《九日五首》集中仅见四首,加上此首方合五首之数。原来是否还另有一首,已经供去(《钱注杜诗》题下注“缺一首”),故此首单立一题,或此首本为五首之一系杜甫或后来编集者有意分立,今不可考。但五首诗之作于同一日,当无疑义。五首的第一首的第一联道:“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可作“潦倒新停浊酒杯”句的注解,也可破旧注谓杜甫因病停杯的曲说。因放下酒杯(新停)而抱病登台,故而不胜“万里悲秋常作客”之思;登台四望,眼中江山也无不着上了“万里悲秋”的色彩。诗人先从为自己的感情所笼罩的眼前景色写起,后半首才归结到自己,呈示出登临时的感慨和登临前的心境。《九日五首》中只有第一首和此首是七言律,而第一首从“独酌”、“登台”写起,然后申叙感慨;再看他的另一首登高之作,在成都所作的《登楼》,也是以“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领起,都是即事顺序成章的。惟有此首,却先推出登高者眼前的景色,这景色中含有胡应麟所说的令人“飞扬震动”的境界,再在这一境界中出现人,即悲秋而又多病的诗人自己,这就造成了感慨未抒气氛已成的动人的诗情。因此,胡应麟评此诗有“建瓴走坡之势”,确是会心之言。
全诗八句四联,句句皆对,又对得圆浑自然,无斧凿之痕,充分显示了诗人驾驭语言的功力。起句的峭急续以第二句的略作纡徐,前者诉诸听觉,后者诉诸视觉,既有感情节奏上的妙用,又有艺术观照上的对比效果。如无颔联苍茫浩荡的气势,便映带不出颈联“万里”“百年”的沉郁悲壮;反之,没有颈联的感慨深厚,也无以与颔联的萧森雄迈相对。至于末联之于全诗,等于两句补语,或如高潮之后的下降;主体既佳,全诗自美。艺术作品也正如人体一样,不能苛求十个指头一般长的。用诗人吟咏的是衰暮之年特殊心境中的登高,又是夔州巫峡特殊场景中的登高,就诗意说来,是不能易人、易时、易地的;但读过这诗的人,不论何人、何时、何地,只要登临高处,便会葛地在心头浮起诗中的句子来,引起感情上的共鸣,特殊升华为一般,这便是诗的魅力。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 自称“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阳,后迁居河南巩县。诗人社审言之孙。年轻时应进士举,不第,浸游各地,后客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中提奔唐肃宗,授左拾遗。后弃官入蜀,定居成都洗花溪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式重中任参谋,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严武死后携家出题,漂油江南,病元于途中。其诗以古体、律诗见长,展现了唐代由盛而我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讲史”。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有《杜工邮集》详情

《登高》杜甫原文,《登高》杜甫翻译,《登高》杜甫赏析,《登高》杜甫拼音,出自杜甫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621seo.cn/a/336.html

« 上一首
下一首 »
cache
Processed in 0.003699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