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宋代〕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释】①洞庭:即洞庭湖,又称云梦、九江,位于今湖南省北部,因湖中有洞庭山而得名。青草:即青草湖,在今湖南岳阳西南,属南洞庭湖。晋盛弘之《荆州记》载:“巴陵南有青草湖,周回百里,日月出没其中。”
②风色:风姿。
③玉鉴琼田:形容月光下洞庭湖皎洁的水面。鉴,镜子。琼,美玉。④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意思是,明月光辉四射,银河与明月一同映入湖水之中,上上下下全都清亮明洁。明河,银河。
⑤悠然心会:指内心优游自在,与眼前景物相合。
⑥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意思是,应思量在岭外一年
左右的官场生活中,月光本就在照耀陪伴。自己的心胸全部像冰雪一样明
洁。岭海,五岭至南海之间的地域,指今两广一带。
⑦萧骚:稀疏。
⑧挹(yì):舀(水)。
⑨西江:长江,它连通洞庭湖,中上游在洞庭以西。
⑩ 细斟北斗:用北斗七星组成的勺子细细斟酒。语出《诗经·小雅·大东》:“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⑪不知今夕何夕:这里是极度赞叹此夜之美好,让人暂时忘却时间、烦恼等。
niàn nú jiāo ·guò dòng tíng
zhāng xiào xiáng 〔sòng dài 〕
dòng tíng qīng cǎo ,jìn zhōng qiū ,gèng wú yī diǎn fēng sè 。yù jiàn qióng tián sān wàn qǐng ,zhe wǒ biǎn zhōu yī yè 。sù yuè fèn huī ,míng hé gòng yǐng ,biǎo lǐ jù chéng chè 。yōu rán xīn huì ,miào chù nán yǔ jun1 shuō 。
yīng niàn lǐng hǎi jīng nián ,gū guāng zì zhào ,gān fèi jiē bīng xuě 。duǎn fā xiāo sāo jīn xiù lěng ,wěn fàn cāng làng kōng kuò 。jìn yì xī jiāng ,xì zhēn běi dòu ,wàn xiàng wéi bīn kè 。kòu xián dú xiào ,bú zhī jīn xī hé xī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洞庭湖广阔,青草碧天,中秋将近,风过无痕。那三万顷湖水 如玉镜般明亮,如美玉般柔和,趁着月色,我驾着一叶扁舟。那洁白的月亮、灿烂的银河,在洞庭湖上熠熠生辉,水天一色明亮澄澈。心中体悟到那份悠然闲适、那种妙意,却无以用语言与君分享。
每一个孤月自照的夜晚,最宜记起这些年,辗转于岭南,但心地胸襟坦荡磊落,如冰雪般纯洁干净。短而稀疏的头发,单薄的衣衫,在这浩渺而平静的湖上泛舟,捧一掬清澈的西江水,斟在如北斗星形的酒勺中,细细品尝这甘甜的滋味,请天地间的万物,统统来做我的宾客!尽情地敲击那船舷以为乐,独自在洞庭湖的江面放声高歌,人间何年,早已忘却,早已放过!
相关赏析
【内容解析】
此词为词人月夜泛舟洞庭湖即景抒怀之作,既有豪放的风格,又隐藏着免职的忧伤。词的上阕重点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写月光的澄澈。开篇首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青草湖是和洞庭湖相连的另一个湖,这几句写出了洞庭湖广阔澄清的样子,是词人纵目洞庭总的印象。“风色”可以理解为风韵、风姿,也可以理解为风云变幻。诗人往往是敏感的,他被免职返家途中,又近中秋佳节。诗人感受到了失意、这种人生的变
幻。李白《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那万里黄云使风都为之变色了。张孝祥在这里说“更无一点风色”,表面上好像是想表现洞庭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的样子,其实可能有自己被贬的这种苦痛压抑在心底,开口难言。“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鉴就是镜子;琼是美玉。“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三万顷”,说明湖面的广阔。着,或理解为附着。船行湖上,他说附着。着,安也,置也,容也。意犹三万顷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可见诗人的豪迈气概。“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这三句写水天辉映的情形。月亮洒照在湖上,银河倒映在湖上,湖水更加明亮。上下天地,一派通明。于是紧接着写:“表里俱澄澈。”洞庭月夜之美,美在“澄澈”,美在“表里”皆澄澈!这里表里如一的美,是光洁透明的美,是最上一等的境界了。“表里俱澄澈”,这不只是写景,还可能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思想境界,或者是他的高洁品质,或如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或是一种美学理想等等。“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的交融,怎能用语言表达?或许,澄澈的环境,澄激的内心,澄激的人格,那贬谪的痛苦,又算得了什么?
词的下阕重在抒情,突出词人内心的澄激。首句紧承上片的“澄澈”“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以冰雪比喻纯洁心地,“应”字,表明过往的官场生活,在岭南的那段时间里,应是无愧,这既是表白也是愤怒!“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秋风袭来,更觉头发稀疏,心也更冷,但内心澄澈,让自己能安稳地泛舟于洞庭之上,心安方是最安!“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这是词人情感的高潮处!这里还暗用了《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桂浆”的意思,诗人设想自己是主人,请万象做宾客,陪伴他纵情豪饮。一个免官的人,哪来如此的自信,那定是澄澈的人格!高贵如斯,而已。可是,能怎么样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不知今夕何夕”,化用苏轼《念奴娇·中秋》的成句:“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表明自己已经完全沉醉,忘记空间、时间乃至人世间的一切!是洒脱,是豪放,是自信,更是无奈,是凄凉,是伤感,是愤恨!
【章法结构】
1.独特审美意象的文化意味
全词描绘了一幅旷达高远的画面,同时展示了冰清玉洁的思想审美境
界。正是意象的深层意药营造了这样的审美境界。所谓意随象出,青草、风色、玉鉴琼田、素月、银河、冰雪这些意蕴丰富的意象,将一幅天地间“着我扁舟一叶”,“稳泛沧溟空阔”的静美画面完美构建出来,也共鸣出了“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的人生境界和对道的关照。
2.天人合一的文化指向
天人合一不仅仅打通了空间与生命的纽带,也打通了与时间的纽带。在洞庭青草湖内有限的空间。进阶到无限,在短暂的时间内通向永恒,凝固住了时间,这些代表了中国典型的传统文化精神,体现这首词中含有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体积淀。
3.独特的宇宙观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诗人对于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首词借用如见秋季明洁颜色的写景,抒发了如见词人的澄澈人格,正是将“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完美结合。
鉴赏
这首词上片先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写它的澄澈。“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青草是和洞庭相连的另一个湖。这几句表现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风色”二字很容易忽略过去,其实是很值得玩味的。风有方向之别、强弱之分,难道还有颜色的不同吗?也许可以说没有。但是敏感的诗人从风云变幻之中是可以感觉到风色的。李白(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那万里黄云使风都为之变色了。张孝祥在这里说“更无一点风色”,表现洞庭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读之泠然、洒然,令人向往不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piān)舟一叶。”玉鉴就是玉镜。琼是美玉,琼田就是玉田。“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三万顷”,说明湖面的广阔。著,犹着,或释为附着。船行湖上,是飘浮着、流动着,怎么可以说附着呢?著者,安也,置也,容也。陈与义《和王东卿》:“何时著我扁舟尾,满袖西风信所之。”陆游《题斋壁》:“稽山千载翠依然,著我山前一钓船。”都是这个意思。张孝祥说:“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在三万顷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这三句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象素月把自己的光辉分了一些给湖水。“明河共影”,是说天上的银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下两道银河同样地明亮。“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这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所以接下来说:“表里俱澄澈。”这一句是全词的主旨所在。说来说去,洞庭秋色美在哪里呢?词人在这一句里点了出来,美就美在“澄澈”上。这里表里如一的美,是光洁透明的美,是最上一等的境界了。“表里俱澄澈”这五个字,描写周围的一切,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还寄寓了深意。这五个字标示了一种极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诸如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些意思都包涵在里面了。杜甫有一句诗:“心迹喜双清”(《屏迹》三首其一),心是内心,也就是里,迹是行迹,也就是表,心迹双清也就是表里澄澈。"表里俱澄澈,心迹喜双清”,恰好可以集成一联,给我们树立一个为人处世的准则,我们不妨拿来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当张孝祥泛舟洞庭之际,一边欣赏着自然景色,同时也在大自然中寄托着他的美学理想。他笔下的美好风光,处处让我们感觉到有他自己的人格在里面。诗人的美学理想高尚,心地纯洁,他的笔墨才能这样干净。
上片最后说:“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这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悠然,闲适自得的样子,形容心与物的相会是很自然的一种状态,不是勉强得来的。妙处,表面看来似乎是指洞庭风光之妙,其实不然。洞庭风光之妙,上边已经说出来丁。这难说的妙处应当是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只有这种美妙的体验才是难以诉诸言语的。
下片着重抒情,写自己内心的澄澈。“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岭表,指五岭以外,今两广一带。岭表经年,指作者在广南西路任经略安抚使的时期。“应”字平常表示推度猜测的意思,这里讲的是自己当时的思想,无所谓推度猜测。这“应”字语气比较肯定,接近“因”的意思。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犹言“官因老病休”,“应”字也是肯定的语气。“应念岭表经年”,是由上片所写洞庭湖的景色,因而想起在岭南一年的生活,那是同样的光明磊落。孤光,指月光。苏轼《西江月》:“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就曾用孤光来指月光。“孤光自照”,是说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表现了既不为人所了解,也无须别人了解的孤高心情。“肝胆皆冰雪”,冰雪都是洁白晶莹的东西,用来比喻自己襟怀的坦白。南朝诗人鲍照在《白头吟》里说:“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南朝另一个诗人江总《人摄山栖霞寺》说:“净心抱冰雪。”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些都是以冰雪比喻心地的纯洁。张孝祥在这首词里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结合他被谗免职的经历来看,还有表示自己问心无愧的意思。在岭南的那段时间里,自问是光明磊落,肝胆照人,恰如那三万顷玉鉴琼田在素月之下表里澄澈。在诗人的这番表白里,所包含的愤慨是很容易体会的。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这两句又转回来写当前。萧骚,形容头发的稀疏短少,好象秋天的草木。结合后面的“冷”字来体会,这萧骚恐怕是一种心理作用,因为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短发萧骚襟袖冷”,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但诗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稳泛沧溟空阔”。不管处境如何,自己是拿得稳的。沧溟,本指海水,这里指洞庭湖水的浩淼。这句是说,自己安稳地泛舟于浩淼的洞庭之上,心神没有一点动摇。不但如此,诗人还有更加雄伟的气魄: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这是全词感情的高潮。西江,西来的长江。挹,汲取。“尽挹西江”,是说汲尽西江之水以为酒。“细斟北斗”,是说举北斗星当酒器慢慢斟酒来喝。这里暗用了《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桂浆”的意思,诗人的自我形象极其宏伟。“万象”,天地间的万物。这几句是设想自己作主人,请万象作宾客,陪伴我纵情豪饮。一个被谗罢官的人,竟有这样的气派,须是多么的自信才能做到啊!
词的最后两句更显出作者艺术手法的高超:“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舷,船边。扣舷,敲着船舷,也就是打拍子。苏轼《赤壁赋》;“扣舷而歌之。啸,蹙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张孝祥说:“扣舷独啸”,或许有啸咏、啸歌的意思。“不知今夕何夕”,用苏轼《念奴娇·中秋》的成句:“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张孝祥稍加变化,说自己已经完全沉醉,忘记这是一个什么日子了。这两句作全词的结尾,收得很经松,很有余味。从那么博大的形象收拢来,又回到一开头“近中秋”三字所点出的时间上来。首尾呼应,结束了全词。
张孝祥在南宋前期的词坛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是伟大词人辛弃疾的先驱。他为人直率坦荡,气魄豪迈,作词时笔酣兴健,顷刻即成。他的词风最接近苏东坡的豪放就拿这首《念奴娇》来说吧,它和苏东坡的《水调歌头》风格就很近似。《水调歌头》写于中秋之夜,一开头就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将时空观念引人词里,在抒情写景之中含有哲理意味。末尾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欲打破时间的局限和空间的阻隔,在人间建立起美好的生活。整首词写得豪放旷达,出神入化。张孝祥这首《念奴娇》写的是接近中秋的一个夜晚。他把自己放在澄澈空阔的湖光月色之中,那湖水与月色是透明的,自己的心地肝胆也是透明的,他觉得自己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他以主人自居,请万象为宾客,与大自然交朋友同样豪放旷达,出神入化。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仿佛是与明月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关于人生的哲理。张孝祥的《念奴娇》则是将自身化为那月光,化为那湖水,一起飞向理想的澄澈之境。两首词的写法不同,角度不同,那种豪放的精神与气概,却是很接近的。
黄蓼园评此词说:“写景不能绘情,必少佳致。此题咏洞庭,若只就洞庭落想,纵写得壮观,亦觉寡味。此词开首从洞庭说至玉界琼田三万顷,题已说完,即引人扁舟一叶。以下从舟中人心迹与湖光映带写,隐现离合,不可端倪,镜花水月,是二是一。自尔神采高骞,兴会洋溢。”(《萝园词选》)这首词在情与景的交融上的确有独到之处。天光与水色,物境与心境,昨日与今夕,全都和谐地融会在一起,光明澄澈,给人以美的感受与教育。
(袁行霈)
作者介绍
念奴娇·过洞庭-王安石原文,念奴娇·过洞庭-王安石翻译,念奴娇·过洞庭-王安石赏析,念奴娇·过洞庭-王安石拼音,出自张孝祥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621seo.cn/a/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