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词首页
  2. 闺怨
  3. 牡丹亭·游园·皂罗袍-汤显祖

牡丹亭·游园·皂罗袍-汤显祖

作者: 汤显祖

牡丹亭·游园·皂罗袍-汤显祖原文

牡丹亭·游园·皂罗袍

汤显祖 〔明代〕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注释】 ①姹紫嫣红:形容花的鲜艳美丽
②断井颓垣:断了的井栏,倒了的短墙。这里是形容庭院的破旧冷落。

③奈何天:无可奈何的意思。
④赏心乐事:晋宋时期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这两句用此句意。
⑤朝飞暮卷:唐代王勃滕王阁诗》中有“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句,形容楼阁巍峨,景色开阔。
⑥翠轩:华美的亭台楼阁。⑦画船:装饰华美的游船。
⑧锦屏人:被阻隔在深闺中的人。⑨忒:过于。
⑩韶光:大好春光。


牡丹亭·游园·皂罗袍-汤显祖拼音解读

mǔ dān tíng ·yóu yuán ·zào luó páo

tāng xiǎn zǔ  〔míng dài 〕
yuán lái chà zǐ yān hóng kāi biàn ,sì zhè bān dōu fù yǔ duàn jǐng tuí yuán 。liáng chén měi jǐng nài hé tiān ,shǎng xīn lè shì shuí jiā yuàn !cháo fēi mù juàn ,yún xiá cuì xuān ;yǔ sī fēng piàn ,yān bō huà chuán ——jǐn píng rén tuī kàn de zhè sháo guāng jiàn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原来花园里鲜艳美丽的花朵早已经开遍,而我从来不知道去欣赏,就好像我把青春年华都付予了这破败枯竭的院落。像良辰美景这样美好宝贵的时光到底如何度过呢,使人欢心愉快的事究竟在谁家呢!高处是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的亭台楼阁;远处是云霞般曲折的绿色长廊。烟波里的画船轻轻荡漾--我这深闺中人太不懂得珍惜这大好春光!

相关赏析

【内容解析】
这段唱词是《牡丹亭》中最有名的一支曲子。虽短却流传甚广,历久不衰。此曲描写贵族小姐杜丽娘偷偷出了闺房,到自家的后花园里去游览于是便触景生情,空叹自己把良辰美景白白流逝,突感到十分的惋惜。
首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可以看出深闭幽闺的少女从未涉迹园林,这次偷偷出来,乍进后园,只见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艳丽炫目的春园物态,予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叩开了少女的心扉。接着,“断井颓垣”的残败破落的画面从另一个极端给予少女强烈的震撼,少女预见到浓艳富丽之春景的未来都将是付与这破败,即“都付与断井颓垣”。这里暗含一种生命的觉醒,自己的年华不就是这姹紫嫣红的春天吗,可就像无人欣赏这院里的花儿一样,没人走近自己的生一,总有一天,都会成为那破败的断壁残垣,不免深深的伤感油然而生。此刻,主人公杜丽娘的情绪跌入低谷之后,但仍念念不忘“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云霞翠轩”“烟波画船”,这些令人无限向往的美好的事物始终深刻内嵌于少女的思维深处,短短几句,却真实自然地抒发了杜丽娘对美好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埋怨与叹息。放在全文中,这也为下一段奇遇柳梦梅,为情而死的故事找到心理缘由。
此曲通过杜丽娘游园所感,表达对时光易逝、青春寂寞的喟叹,进而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观念对少女青春的无情摧残,有着人性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和强烈追求身心解放的时代精神。
【章法点评】
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这段唱词虽短短几句,但艺术成就极高,尤其是在情和景的关系处理上做到了巧妙绝伦。人物的感情和景色交织在一起,景就是情,情皆在景中。主人公对景自怜的伤感,其内心深处顾影自怜的哀愁,都是通过在美好春景感召下喷薄而出的。无论是开始的触景后的喜乐之情,还是突然产生的苦痛情绪,都紧紧扣咬着从浓艳的实景(姹紫嫣红的花园)向残败的虚景(残垣断壁的院落)的转变,景现而情发,情入而景犹存。全曲雅丽浓艳而不失蕴藉,情真意切,情景交融,充分地展示了主人公杜丽娘在游园时的情绪流转。使读者不得不叹服艺术家汤显祖把情、景巧妙融合一体的艺术造诣。

【鉴赏】

这段唱词既是景语,也是情语。人物的感情和景色交织在一起,映衬了主人公的对景自怜的伤感,其内心深处顾影自怜的哀愁在美好春光的感召下喷薄而出。此曲从喜乐到苦痛的情绪流变紧紧扣咬着从浓艳的实景向残败的虚景的转变,读者很难剖判外在之景与内在之情的严格界限,只因在此处,景现而情发,情入而景犹存。   此曲表现了杜丽娘游园恨晚、青春寂寞的悔怨,进而控诉了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观念对少女青春的无情摧残。杜丽娘作为一个刚刚觉醒的少女,感叹春光易逝,哀伤春光寂寞,渴望自由幸福的生活,强烈要求身心解放,这折射出明中叶后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对后世深有影响。在《红楼梦》中,即有林黛玉读这首曲时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处境无限感伤的情节。

作者介绍

汤显祖 汤显祖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万历十一年(1583)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因弹劾申时行,降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因不附权贵而免官,未再出仕。曾跟从罗汝芳读书,又受李贽思想的影响。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临川四梦》,以《牡丹亭》最著名。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详情

牡丹亭·游园·皂罗袍-汤显祖原文,牡丹亭·游园·皂罗袍-汤显祖翻译,牡丹亭·游园·皂罗袍-汤显祖赏析,牡丹亭·游园·皂罗袍-汤显祖拼音,出自汤显祖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621seo.cn/a/350.html

« 上一首
下一首 »
cache
Processed in 0.004785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