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词首页
  2. 战争
  3. 无衣-诗经

无衣-诗经

作者:西周-春秋 诗经

无衣-诗经原文

无衣

秦风 〔先秦〕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注释】

①衣:古代上衣称作衣②子: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您”。③袍:长衣。
④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⑤兴师:起兵。
⑥戈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成的枪头。⑦泽:内衣。
⑧戟:一种兵器。柄端为金属枪尖,侧边为月牙形利刃,是戈与矛的合体,兼有直刺、横击的功能。
⑨作:起。
⑩裳:古人穿的下衣。古代男女都穿“裳”,是裙的一种,此处是指战裙。
①甲兵:铠甲与兵器。⑫行:往。

无衣-诗经拼音解读

wú yī

qín fēng  〔xiān qín 〕

qǐ yuē wú yī ?yǔ zǐ tóng páo 。wáng yú xìng shī ,xiū wǒ gē máo 。yǔ zǐ tóng chóu !
qǐ yuē wú yī ?yǔ zǐ tóng zé 。wáng yú xìng shī ,xiū wǒ máo jǐ 。yǔ zǐ xié zuò !
qǐ yuē wú yī ?yǔ zǐ tóng shang 。wáng yú xìng shī ,xiū wǒ jiǎ bīng 。yǔ zǐ xié háng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谁言你无衣穿?我与你共享长衣。君王起兵征战,修整我那长矛,愿与你共同抗敌。
谁言你无衣穿?我与你共享内衣。君王起兵征战,修整我那短戟,愿与你一起杀敌。
谁言你无衣穿?我与你共享战裙。君王起兵征战,修整铠甲与兵器,愿与你共进退。

相关赏析

【内容解析】
这首诗作为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读完让人精神为之振奋。据考证,周幽王时期,王室内讧,戎族入侵,进攻镐京,周王室土地沦陷,秦国靠近周王室京畿,遂奋起抗战。诗中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是永不过时的爱国主义精神!
全诗共三章,全部采用问答体形式。
第一章,兵临城下,一句“岂曰无衣”,看似发问,实则一呼百应,与王室保持一致,“与子同袍!”共享长衣,休整长矛,共同抗敌!
第二章,战鼓齐鸣,一句“岂曰无衣”,不是重复,不是发问,“与子同泽!”共享内衣,休整短戟,无惧侵犯,一起抗敌!
第三章,大敌当前,一句“岂曰无衣”,是饱满的激情,是满怀的愤怒。

“与子同裳!”共享战裙,拿起那精良的铠甲和兵器,共同进退!
“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简单的三句话,却是军民一心,云集响应,团结协作,共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同仇敌忾的精神。“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三句动作描写,准备精良武器。一致抗敌的军群形象,跃然纸上。“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王室命令已出,全体动员,本诗更像是一首誓词。
这样的诗句,可歌,可舞,堪称激动人心!【章法结构】
1.重章叠句的形式
诗用重章登句的形式反复咏唱。三章诗的字数、结构都相同,只是在相对应的个别地方改换了少数不同的词,使用了不同的韵调,借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强调一种思想和愿望,并使之充实集中、逐层递进深化,来加强主题的感染力。看似造语寻常,细味含义深远。其次是章法变化,奇特有致。每章都是先用两个偶句作基础,接着紧加一个奇句推向高峰。这就突破了一般光用偶句的惯例,而又使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突出深入。
2.问答式的句法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陈继揆《读诗臆补》说:“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其笔锋凌厉,亦正如岳将军直捣黄龙。”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愦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泽、裳)”,这一问是如此无畏,这一答则有如气吞山河。全诗塑造了一群同仇敌忾的将士形象、决心与行动,与音乐式的节奏相结合,一种战斗的激情在文字间震荡。
3.富有强烈动作性的语言
诗的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话剧!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无怪乎吴闿生《诗义会通》评为“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及”。

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登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5.赋的手法的使用
本诗铺排叙述了一群将士齐心备战的场面,气势充沛,并能烘托出一种氛围,使诗歌充满了慷慨雄壮的基调。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展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演绎出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

鉴赏:

《毛诗序》评此诗为:《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读过这首诗的人都可以感觉出《毛诗序》此评显得偏颇。整首诗从头到尾都洋溢着一种高亢的激情,只有赞美。没有讽刺。《毛诗序》此评驱散了诗歌本有的艺术魅力。朱熹在《诗集传》中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在这首诗上朱熹眼光独到,一语中的,他看出了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万丈,秦地人民好战尚武的精神势不可挡。
这首诗是整齐的四言句式,从第一章中“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可以看出这是秦地人民为了作战的心理活动,他们现在挺身而出,不管环境有多艰难都视死如归、同仇敌忾。第二章就可以看出情感有所变化“修我矛戟。与子偕作”,这一章秦兵似乎跃跃欲试。修好各种武器,全面做好迎战的准备,只等君王一声令下。到了第三章感情激烈如泉涌,"修我甲兵。导子偕行”,修好武器大家团结一心上前线,如果说第二章是待发的箭,那这一章他们便像离弦的箭一般冲向前去,所向披靡。整首诗无不渗透着那种慷慨激品的英雄气概,大家有着一颗同仇敌忾的心,他们同穿一个战袍,同穿一件外衣,甚至是同穿一件汗衫。战士们连战衣都备不齐,但是大家团结互助,什么都不计较。就凭着这种执著劲,还有什么东西是不可摧毁?相信每一位读者都会被诗中这种斗志昂扬、众志成城的精神所感动。在那样一个年代,那样艰苦的环境下战士拥有的就是心之所向,这股热情令人心驰神往。

作者介绍

诗经 诗经《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共311篇,因此在先秦时期又名《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的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的内容丰富多彩,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详情

无衣-诗经原文,无衣-诗经翻译,无衣-诗经赏析,无衣-诗经拼音,出自诗经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621seo.cn/a/351.html

« 上一首
下一首 »
cache
Processed in 0.003186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