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词首页
  2. 秋天
  3. 《李凭箜篌引》李贺

《李凭箜篌引》李贺

作者:唐朝 李贺

《李凭箜篌引》李贺原文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唐代〕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注释】

 ①吴丝蜀桐:指精美的箜篌,其弦用吴地所产的丝制作(吴地以产丝著称)、其身干用蜀地所产的桐木制作(蜀中桐木适宜于做乐器)。
②张:这里是弹弄、演奏的意思。③高秋:深秋九月。
④颓:下垂、堆积的样子。
⑤江娥啼竹:传说舜南巡,死于苍梧山(在今湖南宁远),二妃娥皇、女英得到消息,挥泪于竹,竹尽生斑。江娥,指娥皇、女英。
⑥素女:传说中与黄帝同时期的神女,善于弹瑟歌唱。⑦中国:即国中,指在国都长安城里。
⑧昆山:即昆仑山,传说中著名的美玉产地。⑨玉碎:美玉碎裂(声音清脆悦耳)。⑩泣露:指滴露。①笑:指花盛开。
⑫十二门前融冷光:指笼罩整个长安城的月光变得温煦。十二门,长安城四面每一面各有三门。
⑬二十三丝:指箜篌。有一种竖箜篌,有二十三弦。⑭紫皇:道教传说中地位最高的神仙。
⑮女娲炼石补天:传说上古时天破地裂,女娲炼五色石来补天。⑩石破天惊:天界为箜篌声震惊,女娲所补五色石为之破裂。
⑰神妪(yù):指女神成夫人。据说她喜好音乐,善弹箜篌,听见有人依琴瑟咏歌就翩翩起舞。
⑱吴质:即传说中月宫的仙人吴刚,其字为质。
四露脚斜飞湿寒兔:露滴斜斜坠落,打湿了(全神贯注聆听箜篌演奏的)玉兔。寒兔,玉兔。

《李凭箜篌引》李贺拼音解读

lǐ píng kōng hóu yǐn
lǐ hè  〔táng dài 〕
wú sī shǔ tóng zhāng gāo qiū ,kōng shān níng yún tuí bú liú 。
jiāng é tí zhú sù nǚ chóu ,lǐ píng zhōng guó dàn kōng hóu 。
kūn shān yù suì fèng huáng jiào ,fú róng qì lù xiāng lán xiào 。
shí èr mén qián róng lěng guāng ,èr shí sān sī dòng zǐ huáng 。
nǚ wā liàn shí bǔ tiān chù ,shí pò tiān jīng dòu qiū yǔ 。
mèng rù shén shān jiāo shén yù ,lǎo yú tiào bō shòu jiāo wǔ 。
wú zhì bú mián yǐ guì shù ,lù jiǎo xié fēi shī hán tù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深秋时节,弹奏着用吴地之丝、蜀地之桐木制成的箜篌。如此精美的乐器演奏出的音律回荡在空中,令云朵积聚、驻足、停留。扣人心弦的旋律勾起了湘娥的悲情、触动了素女的愁思。原来是宫廷乐师李凭在国都长安弹奏箜篌。那弦弦之声犹如昆仑美玉碎裂般清脆悦耳,好似凤凰啼鸣般激越嘹亮,又如芙蓉滴露般澄净、兰花绽放般静美。那丝丝之韵不仅令笼罩着整个长安城的清冷月光变得温柔,也打动了天上神仙。女娲补天的彩石为这旋律的高亢、有力所惊破,引来漫天秋雨,而这秋雨亦如曲中的悲愁。似乎见神女向李凭请教技艺,美妙的音乐如梦似幻,引得鱼、龙也在波中跳跃,随律动翩翩起舞。月宫仙人吴刚也被这乐声吸引,倚坐在桂树之下享乐难眠,桂树下的玉兔也不顾露珠儿斜飞、天气寒凉,亦在倾耳聆听!

相关赏析

【内容解析】
本诗极尽对声音之描摹,既见宫廷乐师李凭演奏技艺之高超,亦显李贺诗作想象之奇幻、取意之精妙、遣词之雕琢。
首四句似有意设置悬念。“吴丝蜀桐”为箜篌制造之精良,亦暗衬演奏者技艺之不凡。深秋凝云又是一笔铺垫,正显乐音之绝妙。“江娥啼竹素女愁”,引出湘娥之悲、神妪之愁,极尽渲染后,终见演奏者--乐师李凭。从琴至音,再到人。至此,时间、空间皆为乐音所笼罩,可谓先声夺人。
中四句以通感之笔多角度地展现了乐音之绝妙。“昆山玉碎凤凰叫”以声描声,美玉碎裂之清脆、凤凰啼鸣之清越,声声相比,更添真切之感“芙蓉泣露香兰笑”、化听为视,仙乐在耳,如眼前见芙蓉滴露、香兰绽放明净、澄澈。“十二门前融冷光”变听为触,月色柔和、乐音绵长。多变起伏的乐音时而激昂,时而柔和,于灵动、变换中触动了仙界神明,自然将诗歌意境由人间拓展到仙境。
后六句如梦似幻,以仙界人物的痴醉情态,侧面写出李凭乐音的精妙。诗人以奇幻的想象,将读者带入辽阔、瑰丽的意境。“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是很有名的诗句,写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此音,痴醉入迷以致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老鱼跳波瘦蛟舞”“老”“瘦”的鱼龙听得此音跃波起舞,于反差中更显乐音精妙。吴质闻音难眠、玉兔处寒倾耳,侧面的想象描绘中更显出音乐旋律的引人入胜。

鉴赏:

全诗十四句,五次换韵。前四句仿佛是李贺的“报幕词”--“引”前之“引”。
我有这样一个幻觉场面:
那个庞眉、瘦身子的青年诗人李贺站在幕前,他说:“现在是'时维九月序属三秋(高秋),……烟光凝而暮山紫’。用我的语言说,就是'空山凝云颓不流’。请你们听李凭的箜篌独奏:弦声渐已弹奏起来,这音乐不仅可以退行云,而且使最知音的素女、湘君、湘夫人也感动了……”于是幕启,李贺不见了,李凭正抱着箜篌在场。我这个外行“听众”从玉碎凤鸣中醒了过来。
一无所有啊,只面对着虫蚀了的旧刻《昌谷集》开卷第一篇这首诗。我为什么一开头就扯到王勃《滕王阁序》?因为一接触李贺这诗先就是“高秋”“空山凝云”,设想到作者很可能把他本朝前辈同命运的诗人这篇名文读得烂熟。而这两位诗人,恰巧都是只短促地活在人间二十七年。
我们且来赏析文字:
因为他在第四句才点出何人在何地奏何乐,第一句避开先说破箜篌,而以“吴丝蜀桐”代之。借此先介绍乐器选材之精,制造之美。“张”字是诗人选择的最好一个动词,嵌在吴丝蜀桐与高秋之间,不仅是指张设乐器,也使人感到秋气高张。这里张字应读本音阴平(第一声)。构成此句只有一个仄声
 “蜀”,他六字皆用平声,四阴(丝、张、高、秋)两阳(吴、桐),这也似有意偏用清扬的韵字,为秋夜听音乐的场面予人以强烈的印象。
我说是秋夜,下面“十二门前融冷光”及“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可证。“空山凝云颓不流”,暗示寒色。我不迷信宋本,“空山”它作“空白”,“空白”则是白日的天空。不仅和整幅诗的气象有违,也和本句“凝云颓不流”接逗得太勉强。此诗实是夜听弹箜篌也。
李凭是宫廷乐师,在唐代所谓“梨园子弟”。杨巨源亦有《听李凭弹箜篌》诗云:“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花咽娇莺玉漱泉,名高半在御筵前。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从遣”似应作“重遣”,因李凭所弹或系玄宗时曲。言“新声”者,示前代未有耳)。
第五、六句,换用去声韵,玉碎声,凤凰叫声,既“清”且“和”。芙蓉含露似泣,兰开如笑。二句形声绘影,一句是耳闻,一句是衬景。而这景又是动的,芙蓉(秋荷)、香兰(秋蕙)的一泣一笑(一残一开)都是由箜篌声所感受得到的。
第七、八句又换平韵:言长安十二门的月光(冷光)也融和了,箜篌的弦声耸动了天帝--借指唐皇。观前面所引杨巨源诗“君王听乐梨园暖”可知。李凭此曲也由内廷弹到外边,“汉王欲助民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是也。否则,一个没落贵族、在京当小官职奉礼郎的李贺,是不能听到的。
第九、十、十一、十二句,换上声韵,突然高、尖、险,石破天惊!诗人既想到天上,就会想到女娲补天,就会想到那补天的石头。又在那补处破了!天惊了,天也漏了,秋雨泻落。这音响,这形象,不仅比白居易《琵琶行》“银瓶乍破水浆迸”百倍巨大,千倍强烈,且为从来诗句未有!
“教神妪”的“教”字,是被动词,不是主动词。这一点不可不知,否则就搞颠倒了,就会误解。是李凭梦入神山受教于神妪成夫人--传说是晋代兖州弹箜篌的好手。李凭得有神技,弹起来,能使鱼跃蛟舞。诗人对音乐当然是内行,他懂得弹箜篌的“指法”,指法有“鲤鱼三趺子”,据说是舞曲。他用上了。
最后二句又换用去声。看来已是曲终人去,寒月在天,却留给听箜篌者一个不眠之夜。这样收篇,比“余音绕梁”一类话还说得好。
开始我说过我的幻觉.这里我推想李贺未尝不有他的幻觉:
这幻觉,他在听终,或在听中就构成了。他想到了曹植,就联想到曹植的密友吴质。曹植写过《箜篌引》:“置酒高堂上,亲交从我游。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又刘义庆《箜篌赋》:“名启端于雅引,器荷重于吴君”。他幻觉是曹植置酒宴亲交,吴质在座听箜篌,兴奋忘倦,失眠不寐,倚着桂树。这时夜深露重,寒月带湿,天上人间,化为一体,吴质吴刚,幻为一人。这个“质”字决非“刚”字之误,这个吴质就是李贺!我说是吴质,不是吴刚,最早是得到丘季贞的启发。这里用得着一句旧话:“以意逆志”,便觉明人黄淳耀“吴质疑作吴刚”董懋策“吴质当作吴刚”之非,破清人王琦“岂即用吴质事,而载籍失传,今无可考证欤?”之疑了。既是幻觉,就不能乞灵于考证。李贺的诗,本来就不可以常“理”解的。杜牧叙李贺诗,说“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又说“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杜牧所说的“理”就是“常理”,以此对李贺诗而论,未为知言。
王琦有一段话说得好:“琦玩诗意,当是初弹之时,凝云满空;继之而秋雨骤作;洎乎曲终声歇,则露气已下,朗月在天。皆一时实景也。而自诗人言之,则以为凝云满空者,乃箜篌之声退之而不流;秋雨骤至者,乃箜篌之声感之而旋应。似景似情,似虚似实。读者徒赏其琢句之奇,解者又味其用意之巧,显然明白之辞,而反以为在可解、不可解之间,误矣!”
所谓“似景似情、似虚似实”,诗中的江娥、素女、紫皇、神妪,芙蓉、香兰、桂树,老鱼、瘦蛟、寒兔,……似亦不分人、神、植物、动物,都应作如是观。
李贺的诗,如七宝琉璃建筑物,受到日光或星月照耀,外观已使你眼花缭乱,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时间感到不同的炽热和幽冷。进入内部,更知不是一把钥匙可以开每一个门。其结构之奇,陈设之异,路径之险,方位之迷,光线之阴暗,上下之恍惚,皆似梦中曾到而实际上没有来过……这是我少年时初次接触李贺诗歌的印象,这印象,到现在老了还或多或少保留着……
李贺诗不论选字、造句、沥韵、刷色、谋篇,都接近韩愈又不同于韩愈,其峭拔、新奇处或有过之。此诗与韩诗《听颖师弹琴》相较,清人方世举云:“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我以为韩诗惊天也“移人”(方还说“白足以移人”指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此诗,则泣了鬼,又惊了天

作者介绍

李贺 李贺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今河
南省宜阳县)人,中唐浪漫主义诗人。元和六年(811)五月,因父荫得官,任奉礼郎,从九品。为官三年间,李贺耳闻目睹了世事,对当时社会状况有了深刻的认识,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现实、鞭挞黑暗、展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社会剥削的诗作。因仕途不顺,作品中亦有慨叹生不逢时、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诗作想象极为丰富,引用神话传说,托古寓今,后人誉为“诗鬼”。元和十二年(816),因病辞去回昌谷,英年早逝,年仅27岁。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作为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代表人物,他的诗对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多有所针砭;对下层人民的哀怨、痛苦亦多有同情,政治上具有进步倾向。在艺术方面,他的诗调高气峻,或如云崩雪涌,奇峭浪漫;或如明霞秀月,清丽璀璨。在想象的奇特、构思的精巧、语言的精辟等方面,极富独创性,在中唐别树一帜,有开拓之功。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著有《昌谷集》。详情

《李凭箜篌引》李贺原文,《李凭箜篌引》李贺翻译,《李凭箜篌引》李贺赏析,《李凭箜篌引》李贺拼音,出自李贺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621seo.cn/a/354.html

« 上一首
下一首 »
cache
Processed in 0.003043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