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词首页
  2. 写景
  3. 扬州慢·淮左名都

扬州慢·淮左名都

作者: 姜夔

扬州慢·淮左名都原文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 〔宋代〕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

①至日:冬至这一天。
②维扬:扬州的别名。《尚书·禹贡》有“淮海维扬州”,后来因此借维扬指扬州。
③霁 (ji):天由雪转晴。④荠麦:野生的麦子。⑤弥望:满眼。
⑥戌角:守城士兵的号角声。⑦怆然:悲伤的样子。
⑧千岩老人:指作者的叔岳父萧德藻,字东夫,号千岩老人。福建闽清人,在当时颇有诗名。
⑨《黍离》之悲:国家论亡的悲痛。《黍离》,《诗经·王风》中的篇名,是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
⑩淮左:即淮东。宋时在淮河下游的地区设淮南东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著名城市。
①竹西:亭名,在扬州北门外五里,禅智寺左侧。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⑫解鞍少驻初程:完成旅程的最初阶段后,在扬州停留,稍事休息。 B春风十里: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用其意,指昔日扬州的繁华街道。
四胡马窥江:指金兵南侵至长江。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和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两次南侵,窥伺欲渡长江,扬州两次都遭到焚掠。
⑮废池:被战争破坏而未恢复的城池。⑩乔木:古老高大的树木。
⑰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意思是,当年那样赞美扬州的杜牧要是看到如今的残破景象,也一定会感到吃惊的。杜郎,指唐代诗人杜牧。俊赏,眼光很高的鉴赏。算,料想。

⑱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纵然有像杜牧那样能写出像“豆蔻”“青楼”这些美好诗句的才华,也很难写出面对扬州残破景象时的悲痛之情。豆蔻,指杜牧《赠别》诗中有“豆蔻梢头二月初”之句。青楼梦好,杜牧《遣怀》诗中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青楼,指歌伎居住之处。
四二十四桥:唐代扬州有二十四座桥,北宋时仅残存八座。沈括《梦溪笔谈》卷三中曾记下二十四桥的名称。这里泛指扬州的名桥,非实指。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2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桥边的芍药花虽然盛开,却无人欣赏,花又是为谁而生的呢?红药,芍药花。扬州以产芍药出名。宋代王观《扬州芍药谱》称:“扬之芍药甲天下。”据《扬州画舫录》,二十四桥一名红药桥。

扬州慢·淮左名都拼音解读

yáng zhōu màn ·huái zuǒ míng dōu

jiāng kuí  〔sòng dài 〕

chún xī bǐng shēn zhì rì ,yǔ guò wéi yáng 。yè xuě chū jì ,qí mài mí wàng 。rù qí chéng ,zé sì gù xiāo tiáo ,hán shuǐ zì bì ,mù sè jiàn qǐ ,shù jiǎo bēi yín 。yǔ huái chuàng rán ,gǎn kǎi jīn xī ,yīn zì dù cǐ qǔ 。qiān yán lǎo rén yǐ wéi yǒu 《shǔ lí 》zhī bēi yě 。

huái zuǒ míng dōu ,zhú xī jiā chù ,jiě ān shǎo zhù chū chéng 。guò chūn fēng shí lǐ ,jìn qí mài qīng qīng 。zì hú mǎ kuī jiāng qù hòu ,fèi chí qiáo mù ,yóu yàn yán bīng 。jiàn huáng hūn ,qīng jiǎo chuī hán ,dōu zài kōng chéng 。
dù láng jun4 shǎng ,suàn ér jīn zhòng dào xū jīng 。zòng dòu kòu cí gōng ,qīng lóu mèng hǎo ,nán fù shēn qíng 。èr shí sì qiáo réng zài ,bō xīn dàng ,lěng yuè wú shēng 。niàn qiáo biān hóng yào ,nián nián zhī wéi shuí shēng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宋孝宗淳熙三年冬至,我路过扬州。雪刚停,荞麦成片,无边无际。进城之后,一片萧条,寒水碧绿,暮色渐起,远处传来了守城的号角声。此情此景让我悲怆感伤,生出无限感慨。于是,我自创了这首词曲,我的叔岳父萧德藻认为这首词曲有《黍离》之悲。
扬州是淮东著名的都会,这里的竹西亭风景秀丽。我在扬州稍事休息。自从金兵南侵退去之后,这废弃的城池和老树,都厌倦了战争。到黄昏,凄清的号角吹响,这里仿佛是一座无人的空城。
当年的大才子杜牧,曾经在这里观赏美景,假如让他如今旧地重游,一定会感到吃惊。纵然他能写出“豆蔻”“青楼”这样的佳句,恐怕也难以写尽扬州此时的残破和衰败。扬州的二十四桥还在,波心仍然荡漾着冷月的光影,悄无声息。那二十四桥边的芍药花,虽然盛开,却无人欣赏,那花为谁而生呢?

相关赏析

【内容解析】
金兵南侵以来,繁华的扬州屡遭兵熨,成为一座空城,淳熙三年,年轻词人初到扬州触景生情,感伤时事,写下此词。
词前小序交代了词作的时间、眼前所见扬州的景色、写作的缘由和他人的评价,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黍离之悲
词的上片,先写词人“解鞍少驻”的扬州的地理位置,位于淮水之南,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风景优美。接着,选取两组画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来写金兵铁蹄蹂躏之后,如今扬州的一片萧条。“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两句,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作者笔锋一转,由所见转写所闻。日落黄昏,清角之声悠然而起,打破了黄昏的沉寂。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的寒冷联系起来,略去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吹散在这座空城里,更显悲凉。
词的下片运用典故,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昔日扬州的繁华在杜牧诗里,今日的衰败就在作者眼前。假如多情的杜牧重游故地,必定感到吃惊。杜牧有才有情,可是,面对眼前的凋残破败景象,他一定写不出昔日的深情来。最后,词人带着疑问作结。扬州的名胜二十四桥仍然存在,水波荡漾,冷峻的月光下,四周寂静无声。那桥边的芍药花年年如期盛放,为谁而生呢?移情入景,昔盛而今衰,国家沦亡之悲涌上心头,让人泪目。

诗词鉴赏:

词人姜夔二十二岁时沿江东下游维扬时作,今为编年词第一首,为甫登词坛即不同凡响的名篇。
宋高宗建炎三年、绍兴三十年三十一年,金兵屡次南侵,最近一次隆兴二年,距白石作此词时只十来年。焚掠蹂躏灾祸之惨重,词人记忆犹新,歌吹十里繁华扬州的荒凉残破,痕迹也十分明显。“闾里都非,江山略是,(刘克庄)“任红楼踪迹,茅屋染苍苔。”(赵希迈)白石所描写的空城四顾萧条,是当时使人心灵瑟缩抽搐的可怖实景。白石用诗的语言作了强烈对比,永恒驻留了历史时空的凄凉一幕。姑望
空青上下片章法相类,均是兴废、繁华衰落的对比。如主旋律的反复(贝多芬《命运交响乐》命运的阴森重复”),表现金人屡屡南侵和宋民积压的悲愤,效果甚佳。但非单纯重复,下片形象、意境都较上片有深化,说见下。上片记白石所实景及实际感受。起笔飘洒轻快旅游“淮左名都”二韵的“春风十里”都属虚笔反衬,如《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乐景写哀。实白石过扬州是冬至雨雪时,季节上也根本谈不到“春风十里",不要说多次战祸的破坏了。“春风十里"与“荠麦(野麦)青青”,一虚一实鲜明对比。以下便过渡到“废池乔木”和黄昏空城“清角吹寒”(守兵吹号角)的凄凉实景与感受。,回个整
代十下片深化,主要在形象、感受和意境的扩大。晚唐杜牧,是一位有抱负、有气节的天才诗人,白石一生甚敬重之。杜曾高歌“明月满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在扬尽情游赏。这里白石说杜牧“重到须惊”,伤心惨目的残破景象定使他无心勾栏寻梦,这就沟通了唐宋两个时代和空间,词意更显沉重。唐代扬州有“二十四轿”,白石作词时当然已不复存在,而偏说其在,又是反衬和乐景写哀。“波心荡、冷月无声”或无上三下四间之逗,则可念成“波心荡冷--月无声”,是荡冷之波心如腐败投降之朝廷及眈眈虎视之金国,而万民及有识有为之士只好如被森冷围困的水月无声了。忧国忧民的深浮感情,扩展及于宇宙。煞尾,桥边红苟药年年惨红凄绿,难道此恨就无尽期么?
小序末“千岩老人”指老诗人萧德藻。萧赞赏此词是晚些年的事,故小序末句是后加的。“黍离”是《诗·王风》篇名,周大夫经西周旧都,见已荒废作了庄稼地长了禾黍,故作诗吊之。首句“彼黍离离”,“离离”指庄稼繁茂也指心情忧伤。
转折处多用去声字,增加跌宕激情。

作者介绍

姜夔 姜夔柳永(约987-约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
柳永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他的《乐章集》中有一半属于长调。由于他的提倡,慢词广为流行。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陈振孙(南宋)评柳永的词:“音律婉谐,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详情

扬州慢·淮左名都原文,扬州慢·淮左名都翻译,扬州慢·淮左名都赏析,扬州慢·淮左名都拼音,出自姜夔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621seo.cn/a/366.html

« 上一首
下一首 »
cache
Processed in 0.003333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