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歌
杨万里 〔宋代〕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释:
①抛秧:插秧前,须将秧苗从秧哇拔出,捆成小捆,扔进稻田,叫作抛秧。
②插:即插秧,将秧苗栽插于水田中。
③兜鍪(móu):古代战士戴的头盔。蓑,即蓑衣,用草或棕制成,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甲,用金属或皮革制成的护身装备。
④胛(jiǎ):肩胛,胳膊上面靠脖子的部分。⑤渠:他,代词。
⑥朝餐:早饭;吃早饭。⑦半霎:极短的时间。
⑧莳(shi):移栽植物。这里指插。
⑨未匝:指这块田里还没有栽插完毕。匝,遍、满。
chā yāng gē
yáng wàn lǐ 〔sòng dài 〕
tián fū pāo yāng tián fù jiē ,xiǎo ér bá yāng dà ér chā 。
lì shì dōu móu suō shì jiǎ ,yǔ cóng tóu shàng shī dào jiǎ 。
huàn qú cháo cān xiē bàn shà ,dī tóu shé yāo zhī bú dá 。
yāng gēn wèi láo shì wèi zā ,zhào guǎn é ér yǔ chú yā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农田里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秧苗。斗笠当作头盔,蓑衣当作盔甲,春雨密集,雨水从头上流入脖颈沾湿了肩膀。
老妪送来早饭,呼唤他们停下手中的活,歇息一会过来把饭吃,他们一家人只是弯着腰低着头忙着劳作,没有人应答。
秧苗还未栽稳,再说这块稻田还没有插完,您把饭放这儿,我们待会儿就吃,您得赶紧回去照看好那鸡鸭鹅,它们要来到田里,可就糟了。
相关赏析
【内容解析】
《插秧歌》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正是诗人辞官在家之时,当时天降大雨,为赶农时,农家一家总动员,在雨中抢插秧苗。
首联概括描写插秧的繁忙景象。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万不能失时。因为抢插,所以作者也不怠慢,开篇便动手“插”了起来:“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分工精细、明确--拔秧活轻,小儿干;接秧轻但要有技巧,田妇干;比较起来,抛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儿干。全家老少齐上阵,各司其职,各尽所能,配合跌契,为抢农时不敢稍有懈息,“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用语直白却极为传神,形象生动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尤以“抛”字最妙,活画出秧束在雨中飞舞的情态。仅此两句,一幅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便跃然纸上。
颔联是环境刻画,通过对雨具和雨势的描写,反映了插秧的紧张和艰苦。“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时值农忙,偏又阴雨连绵,这使本来就紧张繁忙的插秧劳作更为艰辛。大雨倾盆,一家老小虽戴草笠,披蓑衣,但仍然被雨水淋得浑身湿透。然而,时不我待,他们不能有一丝懈息。这就更加衬托出“忙”。为了写好这场“虎口夺食”的抢插场景,诗人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铠甲,整个用战斗场面来摹写紧张的劳作。这样,看似充溢着一派紧张气氛,却是用语新鲜活泼--农家儿女正像全副武装的战士,与天奋斗,与地拼搏。两个形象化的比喻叠用,给人一种紧张的,似乎生命攸关的气势,“活泼”的画面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雨从头上湿到胛”,尽管带“盔”披“甲”,仍淋得浑身湿透,可见雨之密、之急、之大,农人们插秧的辛苦、艰难可想而知。这更衬托出农人插秧之“忙”,也能使读者更为真切地感受农人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为了使情景摹写更加深入,诗人在前两联的正面描写之后,巧妙地设置画外音,使诗歌的描写更富有层次。
颈联插入了局外人的画外音,并利用画外音设置了一个场景:招呼农夫小憩片刻用早餐,可农夫依然低头弯腰劳作不辍。“朝餐”,点出农人起早出工,一家老小,至今竟水米未沾;“半霎”,极言时间之短,由此可见农事之紧张;面对问话,农人“低头折腰”“只不答”,写出农人一家插秧的繁忙、辛劳。“唤”的主语没有写出,应是位老妪或老翁。一家人早上开始劳作,顾不上休息、顾不上吃饭,忍饥挨饿,让老人挂念,所以到地头关切问候。后句省掉的主语应是农夫,也可以包括在田间插秧的田妇和小儿,活多,时紧。根本没时间休息、吃饭,甚至连说话都没有工夫。这“唤”与“不答”,给紧张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极富生活的情趣。
但是,有些事不能不交代,所以尾联承接颈联农人岔开呼唤的答话。“秧根未牢莳未匝”,秧苗刚载下去,根还不牢固,有的可能还得重插,“莳未匝”还没有裁完,还得赶时间--饭是没时间吃了,但家里还有一大摊事,都在田间了,家里的鴘和雏鸭还没来得及照看,所以叮嘱所“唤”之人先回家去照看一下家鹅和雏鸭。这一句极富生活的气息,由插秧到家务事,看似平淡无奇,但那些忙里忙外、忙上加忙,劳筋苦骨、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跃然纸上。这顺手拈来的细节,看似随意,实则精当自然,妙不可言,诗人用生动朴实的语言把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尽显眼前,使全诗意境得以拓展,主题得到深化。
作者介绍
插秧歌-杨万里原文,插秧歌-杨万里翻译,插秧歌-杨万里赏析,插秧歌-杨万里拼音,出自杨万里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621seo.cn/a/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