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词首页
  2. 秋天
  3. 山中-王勃

山中-王勃

作者:唐代 王勃

山中-王勃原文

山中

王勃 〔唐代〕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释:

滞(zhì):淹留。一说停滞,不流通。

万里:形容归程之长。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况属:何况是。属:恰逢,正当。高风:山中吹来的风。一说即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山中-王勃拼音解读

shān zhōng 

wáng bó  〔táng dài 〕

zhǎng jiāng bēi yǐ zhì ,wàn lǐ niàn jiāng guī 。

kuàng shǔ gāo fēng wǎn ,shān shān huáng yè fēi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

何况是高风送秋的傍晚时分,深山重重,黄叶在漫山飘飞。


相关赏析

“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是个早熟才子,六岁能文,十四岁人沛王府,戏作《檄英王鸡文》,触怒高宗,扣了个挑拨诸王关系的大帽子,将不过倡优弄臣蓄之的神童逐出王府。此时期王勃曾漫游作客巴蜀,《山中》即这时作品。

读来觉得奇。一奇奇在王勃此时不过二十许人,胸次即已如此历练老成沉郁,苍凉得如同夔府江畔行吟的老杜。若不读其壮阔精整的同期作品,几难信此诗出自一青年人之手。可叹早熟后就必是早衰否耶?二奇奇在四句诗血脉奔注,气象高华,激越处超脱凡近时空,细密处百转千回。长啸高歌,掩泣低吟,竟将初、盛、中三唐神理气骨的精华韵味轻轻摄人。矛盾统一让人不觉扦格难容,才学超人处,也正是遭遇使其入世深处。

人在山中,精神已随滚滚长江滔滔东流而去。“长江悲已滞”,正是在高山上遥观长江,奔流已如悲滞,是得神实景,但中含几许对青春律动的束缚与悲慨?放马跃阳关,可怜无数山。眼前名山大川成了王勃人生遭遇讽刺性的悲剧写照,所以,浩浩渺渺模模糊糊地只有一个念头:“万里念将归”。归何所?故乡绛州?不太像,那你何必出来漫游四海。这诗句包含深度的疲劳、厌倦与消沉,心力交瘁。也非一个死亡所可了得,归,简直就是要与宇宙本体--超脱了时空的宇宙本体融为一体。诗人在这里触到的是屈原《天问》般无法回答的问题,首句的“悲”,也颇似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在高山上观大江,有心人不得不作如是想。然而,孤苦无告中也就逐渐产生了载起一个大帝国的盛唐气象,逐渐恢复了人的活力。

前二句到后二句之间暗含了红润爬上死尸般面颊的转机。高山上的秋风寒彻骨,但它不再是悲滞死凝,它不知降自何方,它很冷,但它充满活力。山山、树树、片片黄叶都随高风的召唤而窣窣呐喊,全身心地活动起来了。“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作者介绍

王勃 王勃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详情

山中-王勃原文,山中-王勃翻译,山中-王勃赏析,山中-王勃拼音,出自王勃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621seo.cn/a/762.html

« 上一首
下一首 »
cache
Processed in 0.004605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