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词首页
  2. 写景
  3. 夜雪-白居易

夜雪-白居易

作者:唐代 白居易

夜雪-白居易原文

夜雪

白居易 〔唐代〕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释

讶:惊讶。

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夜雪-白居易拼音解读

yè xuě 

bái jū yì  〔táng dài 〕

yǐ yà qīn zhěn lěng ,fù jiàn chuāng hù míng 。

yè shēn zhī xuě zhòng ,shí wén shé zhú shēng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相关赏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谪居江州时所写,如题所示,该诗是吟咏夜雪的,由于它在立意和构思上都有其独到之处,读后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获得美的享受。

诗人先从自己的感觉写起:“已讶衾枕冷”,这是写在被窝中的感觉“讶”作惊异解,这表明诗人对天气如此之冷感到出乎意料之外,没有精神上的准备,所以对室外已经下雪还浑然不知,首句既写主观的感觉,也写了客观的天气变化。这便为下文进一步描写雪重作了铺垫,开首“已”字过一副词的运用,也在语气上增强了这种作用。第二句“复见窗户明”,以“复见”来承接“已讶”,不仅在句势上造成一种连贯的作用,也说明了诗人在感觉与动作上与上文的连贯,由于是夜里,再加上雪落无声,诗人没有感觉到天气的骤变待到他觉察到时,才举头向窗外望去,只见窗户被雪映得明亮有光。此刻是夜深之时,而窗户却有亮光,说明这雪下得是非常大的。窗上的光亮,也照应了前文的“冷”。

第三四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两句在句意上的顺序是颠倒的,应当是先闻折竹声,而后才做出判断知是夜深雪重,但作者为了突出此时雪重的效果,而有意识地调整了词序。这里诗人抓住这一很有特征的细节。即“折竹声”,突出了听觉效果。在静夜之中,时闻噼叭作响的声响,不仅表明雪正在加重的趋势,还表明了诗人彻夜不眠的情形。

这首诗歌在构思写法上颇具特点,诗人先写被窝内的感觉,次写窗上之所见,再写房外之所闻,即先写触觉,次写视觉,再写听觉,而后才自然地得出深夜雪重的结论。需要指出的是,诗人这般描写,诗歌并没有显出雕凿做作的痕迹,而是自然天成,平易熨贴。同时,诗歌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夜雪情景,但以侧面来表现,更调动了读者的想象思维,从而获得了更佳的艺术效果。


作者介绍

白居易 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详情

夜雪-白居易原文,夜雪-白居易翻译,夜雪-白居易赏析,夜雪-白居易拼音,出自白居易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621seo.cn/a/776.html

« 上一首
下一首 »
cache
Processed in 0.002999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