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词首页
  2. 写景
  3. 竹马子·登孤垒荒凉-柳永

竹马子·登孤垒荒凉-柳永

作者: 柳永

竹马子·登孤垒荒凉-柳永原文

竹马子·登孤垒荒凉

柳永 〔宋代〕

登孤垒荒凉,危亭旷望,静临烟渚。对雌霓挂雨,雄风拂槛,微收烦暑。渐觉一叶惊秋,残蝉噪晚,素商时序。览景想前欢,指神京,非雾非烟深处。

向此成追感,新愁易积,故人难聚。凭高尽日凝伫。赢得消魂无语。极目霁霭霏微,瞑鸦零乱,萧索江城暮。南楼画角,又送残阳去。

【注释】

竹马子:词牌名。
孤垒:孤零零的昔日营垒。垒:军用建筑物。
危亭旷望:在高亭上远望。
烟渚:笼罩着雾气的水中沙洲。
雌霓挂雨:彩虹横空,天地间还带有雨水的湿气。雌霓:彩虹双出,色彩鲜艳为主虹,色彩暗淡为副虹,雌霓是副虹。
雄风拂槛:强劲之风吹拂栏杆。

微收烦暑:闷热的暑气稍有收敛。烦:一作“残”。
一叶惊秋:见一片黄叶落下,猛地意识到秋天来了。
残蝉噪晚:经历了夏天而残余的蝉在晚暮时分叫得更加起劲。
素商时序:秋天接着次序即将代替夏天到来。素商:秋天。时序:春夏秋冬的代换次序。
前欢:从前与故人欢聚的情景。
尽日:整天。
赢得:换得。消魂:情思惆怅。
极目:尽力远望。霏微:朦胧的样子。
暝:天黑。
萧索:萧疏冷落。
画角:古管乐器。传自西羌。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制成,因表面有彩绘,故称。发声哀厉高亢,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振士气,肃军容。帝王出巡,亦用以报警戒严。

竹马子·登孤垒荒凉-柳永拼音解读

zhú mǎ zi · dēng gū lěi huāng liáng 

 

 liǔ yǒng   〔 sòng dài 〕 

 dēng gū lěi huāng liáng , wēi tíng kuàng wàng , jìng lín yān zhǔ 。 duì cí ní guà yǔ , xióng fēng fú jiàn , wēi shōu fán shǔ 。 jiàn jué yī yè jīng qiū , cán chán zào wǎn , sù shāng shí xù 。 lǎn jǐng xiǎng qián huān , zhǐ shén jīng , fēi wù fēi yān shēn chù 。 

 xiàng cǐ chéng zhuī gǎn , xīn chóu yì jī , gù rén nán jù 。 píng gāo jìn rì níng zhù 。 yíng de xiāo hún wú yǔ 。 jí mù jì ǎi fēi wēi , míng yā líng luàn , xiāo suǒ jiāng chéng mù 。 nán lóu huà jiǎo , yòu sòng cán yáng qù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登上孤立的营垒,看去一片荒凉,从危亭上从台上远望,静视着沙洲上都是烟云茫茫。面对着雌霓下起雨来,突然一阵狂风吹拂栏槛,微微赶走了夏季的炎热。渐渐感到一片飘零的落叶,送来了秋寒,几只鸣叫的秋蝉呜噪着,天晚的悲楚,开始了寒秋时节的新景。我观览着眼前景物,想起往日的欢情,指点京都,就是那似烟非烟的彩云深处。
面对如此情景,我不由得伤感,新愁添加,故人难于相见。我登高凭栏整日里望远,最后百感交集。极目处雨后晴云,薄雾弥漫像迷蒙的细雨,黄昏里归巢的乌鸦乱纷纷聚在一起,萧条冷落的江城已是暮色迷离。城南角楼吹响了音乐,又送走一抹残阳沉入大地。

相关赏析

诗人心中有愁,因而一切景物均笼上愁云。反过来说,一切景物都因诗人心境而予愁、予乐、予悲、予欢。这就是意象手法,也就是作诗的根本奥秘所在。同一个早秋季节,本来可以畅抒快意、旷达之类的情感,但在心怀抑郁的柳永笔下,却照样现出愁容。所以说:物随心移,景传心声。

此词上片写他在早秋的一个傍晚,独自登上荒凉孤寂的土阜,在高高的亭子里向四野远望,静静地面对暮烟迷漫的水滨浅滩。东天尚有暗淡的虹霓,霏霏细雨还没有完全停歇,偶尔还有一阵劲风吹过窗棂,恼人的暑气因而稍稍收敛。林中开始落叶,还活着的蝉已力竭声嘶,于是感到按照时序,秋已来临了。看到这些景色,便想到从前的恋人(古代称恋人为“欢”),也就忆起京城,现在要指点它,已在雾以外烟以外的深处远处了。作者使用了孤、危静、微、烦、惊、残、素、烟、雾、深一系列带有凄凉、朦胧意味的动词、形容词,把早秋的景物,统通渲染上作者的情绪色调。

用器下片开始直诉心曲:因为面对这样的景色,就促使自己追思过去,产生无限的感慨。柳永概括成两句:“新愁易积,故人难聚”。新愁是很易产生,并且会堆积起来,越积越多,而旧时的至亲好友却很难聚集到一起。这是他对人生悲欢际遇的主观概括,用来强调他的苦闷深度。在诗词中,在众多的形象语言中,运用几句哲理性词句,全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思想的作用。很明显,这种哲理正是作者情感的升华、结晶。例如这两句,正是柳永思念故人的感情达到极致,才迸出来的理性语言。这两句其实也就是全篇主旨所在。正因为达到这样的顿悟,因而成天在这儿登高凝眺,得到的只能是丧魂失魄、哑口无言。无可奈何,只好茫然望远处:晴后的烟雾已经飘散殆尽,归林的乌鸦正胡乱地喧哗,寂寞荒凉的江城,沉浸在一片暮色之中。最伤心的是南楼的一角画檐,又送着残阳渐渐坠去。

全词层层递进,到尾句,看似景已写尽,读者却感到意犹未尽,韵犹未尽。尾句须注意含蓄,在意韵方面,处于放势,能使人感到余音袅袅,余味无尽。诗词都是如此。柳永此词尾句与前句平列写景,本无更多含蓄,然而它写的不是“定”景,而是“动”景,并且是尚未完成、正在进行着的动景,这就让读者产生余韵未绝之感应。

柳词的特点是“铺叙展衍,备足无余”(李之仪《跋吴思道小词》)“者卿的好处却在于尽”(郑振铎),读其《竹马子》明显地可以看出这一艺术特色。


作者介绍

柳永 柳永柳永(约987-约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
柳永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他的《乐章集》中有一半属于长调。由于他的提倡,慢词广为流行。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陈振孙(南宋)评柳永的词:“音律婉谐,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详情

竹马子·登孤垒荒凉-柳永原文,竹马子·登孤垒荒凉-柳永翻译,竹马子·登孤垒荒凉-柳永赏析,竹马子·登孤垒荒凉-柳永拼音,出自柳永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621seo.cn/a/802.html

« 上一首
下一首 »
cache
Processed in 0.004113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