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词首页
  2. 抒情
  3.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杜甫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杜甫

作者:唐代 杜甫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杜甫原文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杜甫 〔唐代〕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注释

使君:指李剑州,当时任剑州刺史,是位有才能而未被朝廷重用的地方官,名字不详。

文翁:西汉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人。俗:一作“蜀”。

李广:西汉名将。

滟滪(yàn hào):即滟滪滩,在重庆奉节县东五公里瞿塘峡口,旧时是长江三峡的著名险滩。

仲宣楼:汉末文学家王粲在荆州避难的地方。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杜甫拼音解读

jiāng fù jīng nán jì bié lǐ jiàn zhōu 

dù fǔ  〔táng dài 〕


shǐ jun1 gāo yì qū jīn gǔ ,liáo luò sān nián zuò jiàn zhōu 。

dàn jiàn wén wēng néng huà sú ,yān zhī lǐ guǎng wèi fēng hóu 。

lù jīng yàn yù shuāng péng bìn ,tiān rù cāng làng yī diào zhōu 。

róng mǎ xiàng féng gèng hé rì ?chūn fēng huí shǒu zhòng xuān lóu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你高风义节纵贯古今,却在寥落中困在剑州不得升迁。
世人只知文翁能够移风易俗,却往往忘记了李广一生不得封侯。
路经滟灏滩时我一个人双鬓蓬松地望着自己的小船在水上起起落落。
这年月兵荒马乱,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相逢呢?也许是春风和煦的时节在仲宣楼中相见吧。

相关赏析

律诗受到声律和对仗的束缚,容易流于板滞平衍,萎弱拖沓,正如刘熙载所说:“声谐语俪,往往易工而难化。”(《艺概·诗概》)而这首七律写得纵横捭阖,转掉自如,句句提得起,处处打得通,而在拿掷飞腾之中,又能体现出精细的脉络。


  诗的前半篇写李剑州,热情地歌颂了他“能化俗”的政绩,为他的“未封侯”而鸣不平。诗从“高义”和“寥落”生发出这两层意思,使读者对他那沉沦州郡的坎坷遭遇,更深为惋惜。“文翁”和“李广”,用的是两个典故。文翁政绩流传蜀中,用以比拟李剑州任剑州刺史;未封侯的李广,则和李剑州同姓。典故用得非常贴切,然而也仅仅贴切而已。可是在“文翁能化俗”的上面加上个“但见”,在“李广未封侯”的上面加上个“焉知”,“但见”和“焉知”,一呼一应,一开一阖,运之以动荡之笔,精神顿出,有如画龙点晴,立即破壁飞去。不仅如此,在历史上,李广对他自己屡立战功而未得封侯,是时刻耿耿于怀,终身为恨事的。这里却推开来,说“焉知李广未封侯”,这就改造了旧典,注入了新义,提高了诗的思想性。在这里,杜甫把七言歌行中纵横挥斥的笔意,创造性地运用、融化于律体之中。在杜甫诗歌里像“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醉时歌》)之类的句子,正是和这首诗有着一样的波澜。


  下半篇叙身世之感,离别之情,境界更大,感慨更深。诗人完全从空际着笔,写的是意想中的诗人自己“将赴荆南”的情景。诗人“路经滟滪”,见瞿塘风涛之险恶,“天入沧浪”,见江汉烟波之浩渺。这是他赴荆南途中所经之地。在这里,诗人并未诉说他的迟暮飘零之感,而是以“一钓舟”和“沧浪”,“双蓬鬓”和“滟滪”相对照,构成鲜明的形象,展示出一幅扁舟出峡图。如果把这两句诗比作诗中之画,那么借用杜甫另外两句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来说明画意,是颇为确切的了。尾联用“仲宣楼”点出诗人到了荆南以后的情形。诗人清楚地意识到他所处的时代和命运,即使到了那里,也还是和当年避难荆州的王粲一样,仍然作客依人,托身无所。而在此时,诗人回望蜀中,怀念故人,想到兵戈阻隔,相见无期,那就会更加四顾苍茫,百端交集了。


  全诗由李剑州写到诗人自己,再由诗人自己的离别之情,一笔兜回到李剑州,脉络贯通,而起结转折,关合无痕。杜甫的这类诗,往往劈空而来,一起既挺拔而又沉重,有笼罩全篇的气势。写到第四句,似乎诗人要说的话都已说完,可是到了五、六两句,忽然又转换一个新的意思,开出一个新的境界。然而它又不是一泻无余,收束处,总是荡漾萦回,和篇首遥相照映,显得气固神完,而情韵不减,耐人寻味。


  杜甫七律风格的基本特征,是他能在全篇之中,营造出磅礴飞动的气势;而这磅礴飞动的气势,又是和精密平整的诗律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工而能化”,“中律而不为律缚”,从这首诗就可以体现出来。

赏析二: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剑州属剑南道,唐制,刺史行部,纠察郡县,称使君。

寄赠吟别是诗词中最为常见的内容之一。多是上半写景下半抒情。写景与抒情相结合,或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或以景物烘托气氛,渲染情绪,从而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杜甫这首诗却不落窠臼,刻意创新,以直白的方

法表达率真之情。上半部两联全用叙事议论,不着一景语,但抒情效果丝态不减。

首联用“高义”“寥落”二词,写出李剑州是一位有才能但未被重用的地方官,同时,通过这二词的对照,流露出诗人的深沉感慨,写来含蓄蕴藉。"千古”既说明李剑州不慕名利,甘于“寥落”的“高义”可与古代英才并驾齐驱,又为后文的用典作了铺垫,了无裰痕。

杜甫用事据典,极具个性。颔联连用两个典故而又各尽其妙。文翁曾为蜀地郡守“修起学宫于成都市中,吏民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汉·循吏传》)借用文翁之化蜀俗的典故称颂李剑州在蜀三年任期内的政绩,为上联的赞语作注。下一个典故则借李广未封侯,来从反面映衬出李州的襟怀与气度。李广屡建战功而未封侯,为此他耿耿于怀地说:“自汉击包奴,广未尝不在,然无尺寸之功以殚封邑,岂吾相不当侯耶?”(《史记·李广传》引为终身憾事。杜甫在这里注人了新意,使李剑州三年任内甘于“室落”而毫不以为念,反以百姓安康为已任的“高义”更令人敬慕。同时全诗的境界也为之一开。从中可以看出跳动在作品中的诗人那伟大高尚的人格“但见”“焉知”在这里一提一转,前后呼应,编织细密。

三联为之一转,由对李剑州的称赞转入自己“将赴荆南”的离别之情与身世之感。“路经滟滪双蓬鬓,天人沧浪一钓舟。”滟预即滟预堆,在瞿塘峡口风急滩险;沧浪,“河水东流为沧浪之水”,在武当县。这都是“赴荆南”的必经之处。通过写瞿塘风涛之险恶,江汉烟波之浩渺,暗含人生道路的坎坷艰难与前途的渺茫难测。“双蓬鬓”写出了“蓬鬓衰颜"的迟暮之感。在沧浪波涛中挣扎的一叶小舟的意象,又无言地表明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此去的寥落。这二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既有如画的形象,又有深沉的喟叹。这种写法对后世影响极大:“王李七子,全学此等句法”(申涵光语)。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诗人想到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重逢,因为社会动荡,兵戈不息,加之李剑州官宦之身,身不由己,重逢之日,遥遥无期,所以离别的感伤沉重地压上诗人的心头。仲宣楼由王粲的《登楼赋》而成为故乡之思的一个代表性意象。诗人远离蜀中故旧,就要到当年王粲的投身之处当阳县,像王粲那样客居异乡。念及于此,王粲那清高孤傲的性格志趣与怀才不遇的生活遭际必会引起诗人的共鸣。登上仲宣楼,追忆王粲,想到自己,满目江山,日月如梭,物是人非,四顾苍茫,平添多少唏嘘!王粲当年登楼“回首望长安”,自己今日一去,不知何时才能会友。故园之思、故旧之念不堪设想。百感交集,一片苍凉,不禁怆然而涕。

上四句寄李剑州,下四句写将赴荆南,脉理清晰、缜密:能化蜀,承“高义”:未封侯,承“寥落”。滟滪、沧浪,自夔适荆之地,双鬓伤老,一舟言贫,江楼回首,到荆而思蜀父,仍与高义有关。离愁在这里已具体化了。人还在蜀地握别,离恨却早已弥漫到了荆南,足见离愁之长,友谊之深。真是思接千古,意达八荒,令人叹赏不已。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详情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杜甫原文,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杜甫翻译,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杜甫赏析,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杜甫拼音,出自杜甫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621seo.cn/a/832.html

« 上一首
下一首 »
cache
Processed in 0.003783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