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词首页
  2. 写景
  3.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杜甫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杜甫

作者:唐代 杜甫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杜甫原文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杜甫 〔唐代〕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注释

注释

严郑公,即严武。公元七六三年,严武封郑国公,故称严郑公。

“常苦”二句是说打算回去后修补栏槛。杜甫在成都草堂曾设置水槛,所谓“新添水槛供垂钓”,其目的在于防护沙岸崩塌,损坏药栏。此时一年多没回去,恐怕药栏也要陡从江槛一道儿落进水里了。此诗前四句都是预拟整理草堂之事。

“新松”二句言回草堂后还要清理一切花木。新松,指前此手种的四棵小松。这两句斩钉截铁的话也流露了杜甫那种善恶分明、爱憎分明的思想性格,富有教育意义。如果以为杜甫只是对“新松”“恶竹”而发,那是很不够的。《齐民要术》:“竹之丑者有四:曰青苦、白苦、紫苦、黄苦。”所谓恶竹,当指此类。

“生理”二句自诉穷老,希望朋友照顾,是寄诗本意。黄阁老,指严武。唐时两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相呼为“阁老”。严武此时以黄门侍郎为戍都尹,故称“黄阁老”。紫金丹,烧炼的丹药。这句是说怕只有神药仙丹才能挽救我的衰老呢。

“三年”二句申明上文。公元七六二年七月杜甫与严武分别后,漂泊梓州、阆州,至是,前后搭三年。空皮骨,只剩下皮包骨头。前闻其语,今身经其事,故曰信有。古乐府有《行路难》曲。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杜甫拼音解读

jiāng fù chéng dōu cǎo táng tú zhōng yǒu zuò xiān jì yán zhèng gōng wǔ shǒu ·qí sì 

dù fǔ  〔táng dài 〕


cháng kǔ shā bēng sǔn yào lán ,yě cóng jiāng kǎn luò fēng tuān 。

xīn sōng hèn bú gāo qiān chǐ ,è zhú yīng xū zhǎn wàn gān 。

shēng lǐ zhī píng huáng gé lǎo ,shuāi yán yù fù zǐ jīn dān 。

sān nián bēn zǒu kōng pí gǔ ,xìn yǒu rén jiān háng lù nán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离开草堂后就常常担心沙岸崩塌,损坏药栏,现在恐怕连同江槛一起落到湍急的水流中去了。

新栽的松树恨不能快速地长成千尺高树,到处乱生侵蔓的恶竹应该斩掉它一万杆。

自己的生活全靠严武照顾,衰老的身体也可托付给益寿延年的丹药了。

这三年飘泊不定,人瘦得只剩皮包骨头了;亲身经历才知世路艰辛,人生路难行啊!


相关赏析

严武,封郑国公唐代著名诗人。是杜少陵的至交也是少陵避乱中的依幕。由于徐知道据成都叛乱,少陵被迫出走,流落在阆州、梓州一带,并拟出峡投荒,命成尹(即成都市的市长)兼剑南节度使并欢迎少陵重回成都草堂。唐代宗广德二年这里选的是五首中的第四首,是杜诗中很有名的篇章。 (764州诗给谢 

首联写自己对草堂的回忆。当在成都时,常常苦于江边沙土容易崩塌损坏种药的园地。而风起浪打,有时也会冲坏江边栏杆。现在怎样呢?我已的怀念和担忧。感情很真切,而措词遣句却很蕴藉雅致。 离开三年,草堂一定更加荒了。这种忆昔之心,正反映出诗人今日对草堂 领联是说自己回草堂后的打算。去时种的几棵小松树大约还没长大吧,我一定要精心培育,使其成为擎天的大树。着一“恨”字,可见诗人对小松树的用情之深和寄望之切。草堂周遭原有许许多多杂乱丛生的竹子,三年来这些令人讨厌的竹子,一定乘我不在家而大大繁衍起来,要蔽日遮空了。回去后我一定要好好整治一番,芟除那些滋生过量的恶竹。“应须”一定要的意思。说明这是诗人心中的盘算。可见诗人还没到草堂,心中就有了一套修葺整理草堂的计划,反映出少陵对草堂的喜爱和对今后生活的信心。竹,原是诗人们最欣赏的植物。苏轼曾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宋人文同和、清人郑专擅画名家。而少陵于此处却嫌其恶,嫌到决心要大肆砍伐,“除恶务尽”,大约是因为当时草堂附近的竹子实在太多了。谚云:“物以稀为贵”。太多则滥恶难耐。“应”字一般读去声,此处则要读平声,因此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如第三字读仄声,则犯孤平大忌。在格律诗中,这种平去声互相通转,以适应声律需要的现象,是常见的。颔联虽是说松竹,但常常使人联想起善恶这一对矛盾,受诗人的启发,一种扶善除恶的仁人志士之心,会油然而生。所以这一联特别为世人所喜爱。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成为后人经常吟赏、引用的名联。陈毅即曾磨墨挥毫。大书此联,悬之草堂之壁,传为诗坛佳话。

前四句侧重写景,后四句则转而写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颈联侧重写自己与严武的交情,表示对严武的感激和信赖。严为黄门侍郎,是入阁大臣,称“黄阁老”是表示敬重。“生理”即生计,此句谓今后的生计全靠严武照顾了。“紫金丹”是一种所谓的长生不老之药,据说严武当时正

在服用。“衰颜”一句不仅仅是说自己“多病所需唯药物”,而且暗中含有问病相怜之意。以表示自己对严武的亲热。少陵于此处立意遣词都很得体,无直露之嫌。即使严武读之感到高兴,又不致有失自己的身份而给人以阿谀趋附的感觉。少陵下笔自是不凡。

尾联笔锋一转,写自己对生活艰难的慨叹。三年来,流亡梓阆一带,乱离中的颠沛生涯,其苦可知。俗谚说:“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空皮骨”三字写尽诗人饱经忧患、形销骨立的可怜相。着墨不多,悲情自见。末句谓自已经过这三年的逃亡生活,真正体会到古乐府所讲的“行路难”了。沉重的一叹,使人如闻其声。此联表面上是悲叹三年来的艰辛生活,实际上是说,今后幸得有家可归了。悲叹中饱含对今日能重回草堂、过安定生活的欣慰之情和对严武援之以手的感激之意。含蓄蕴藉,而又亲切温厚。细细吟味,摇曳多姿,馀音不绝。

全诗用实语写真情,字圆韵妥,工稳雅致,允称佳作,岂是等闲笔墨?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详情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杜甫原文,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杜甫翻译,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杜甫赏析,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杜甫拼音,出自杜甫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621seo.cn/a/834.html

« 上一首
下一首 »
cache
Processed in 0.003315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