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夜
杜甫 〔唐代〕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释
倦夜:题注:《吴曾漫录》云:“顾陶类编题作《倦秋夜》。”
倦:疲倦。
凉:凉气。
侵:侵袭。
卧内:卧室,内室。
野:野外。
满:一作“遍”。
庭隅(yú):庭院的角落。
重(zhòng)露:浓重的露水。
涓(juān)滴:水点,极少的水。
稀星:稀疏的星。
乍(zhà)有无:忽而有忽而无。乍:忽然。
“暗飞”二句:一作“飞萤自照水,宿鸟竞相呼”。
暗飞:黑暗中飞行。
自照:自己照亮自己。
水宿(sù):谓栖息于水。
相(xiāng)呼:相互叫唤。
干(gān)戈:指战争。
空(kōng):白白地。
清夜徂(cú):是说清静的夜晚易逝。徂:消逝,流逝。
zhú liáng qīn wò nèi ,yě yuè mǎn tíng yú 。
zhòng lù chéng juān dī ,xī xīng zhà yǒu wú 。
àn fēi yíng zì zhào ,shuǐ xiǔ niǎo xiàng hū 。
wàn shì gàn gē lǐ ,kōng bēi qīng yè cú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竹林中的凉气渐渐侵入卧室,郊野茫茫,月光洒满庭院的每个角落。
更深露重,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不时地滴滴答答地滚落下来;此时月照中天,星子稀疏时有时无。
萤火虫在黑暗中飞行,自己照亮自己;栖息在溪旁的鸟儿已经醒来,呼唤着同伴。
这一夜思考着千桩万桩的事,哪一桩不与战事有关?只能枉自悲叹如此良夜白白地逝去。
相关赏析
题曰《倦夜》,夜息何以会“倦”?老杜作诗于题目尤严。《月夜》字字从月色中照出,以“独看”、“双照”为诗眼。由长安遥想妻子“闺中只独看”;收尾乃想望之词,用“双照”绾合,同起句“独看”对应,首尾贯注,语丽情悲,千古绝唱。《阁夜》则围绕西阁冬夜,笼天地于笔端,抒古今之慨。夔州隆冬酷寒难熬,忧国忧民,悲壮至极。《倦夜》呢?全诗只从景上写,不着一“倦”字于字面。《杜诗镜铨》引李子德曰:“写夜易,写'倦夜’难。”且看诗中如何
起句描写清秋月夜宅居的独特景色:凉风嗖嗖,竹叶萧萧,秋月朗朗,郊野茫茫,好一派月夜清景!三、四句承前,一句扣竹,一句扣月。竹叶露凝,风动而水珠滴答;秋月当空,光照则众星黯然。“穷物理之变,探造化之微”,无怪乎明胡应麟称誉“精深奇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诗薮》)五、六句写破晓月沉天暗流萤闪烁,水鸟宿醒相互鸣叫的场面,体物最精,亦人所累言说不出者。”(《唐诗归》)
前六句全写夜景,疏竹、院庭、野月、稀星、飞萤、宿鸟。前三句上半夜,下三句后半夜,此夜此月、此情此景,诗人孤栖难寐,“竹凉”、“月满”,起而步月,仰视环顾、默想沉思,心事浩茫……究竟为什么呢?结二句才作出回答。“安史之乱”刚刚平息,吐蕃又兴兵侵扰,竞至直捣长安,唐代宗不得不逃往陕州,北方广大地区又陷入战祸之中,国家、百姓,国事、家事,“万事干戈里”,向关心国家安危、人民命运的诗人,怎能不忧心如焚?怎能安然人睡?末句以“徂”字结裹,足见“彻夜不寐,悲且倦也。”(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题曰《倦夜》,全诗并未着一“倦”字,“故浑然无迹、清景如见,一结感慨!”正因为写“倦”俱在景上说,所以“不用羁孤疲困之意”,而才见“高妙”那么何以“空悲”呢?诚如《杜诗镜铨》所说:“清夜之景本佳,但因干戈未定万事萦心,无复佳赏,亦空悲此夜之徂而已。”当时,李唐朝廷臣庸君昏,诗人有志难伸、报国无门,只有空悲而已!真是“无情无绪,无可自宽,亦无从告语”,绝非单咏夜景也。
全诗前六句写景无一不寄寓着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竹凉”、“重露”“野月”、“星稀”,诗人本已忧心如焚,更何况“流萤”、“宿鸟”,进而加剧了诗人的无比孤寂之感。情与景,景中含情,情寓于景;物与人,物我难分,妙合无痕。无论布局之精巧,画面之变幻,抑或构思之妙,炼字之精,无不令人一咏三叹、味之不尽!所以历代评论家给予极高的评价:“通篇清雅,结更悄然。”(《唐诗十集》“首尾四十字,无一字虚设。五律至此难矣,蔑以加矣。”(《初
白庵诗评》
作者介绍
倦夜-杜甫原文,倦夜-杜甫翻译,倦夜-杜甫赏析,倦夜-杜甫拼音,出自杜甫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621seo.cn/a/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