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意思解释:
诗经的出处:
诗经的拼音: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诗经的例句: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诗经》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时期,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毛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
重要的注本有《毛诗正义》、宋朱熹的《诗集传》、清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清陈奂的《诗毛氏传疏》、今人程俊英的《诗经释注》、今人余冠英的《诗经选译》、今人赵缺的《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等。
据说春秋时流传下来的诗,有三千首之多,后来只剩下三百一十一首(其中有六首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后来为方便,就称作“诗三百”。孔门弟子中,子夏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他传诗。到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而如今世上只剩外传10卷。至于当今世上流传的诗经,则是毛公(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所传的毛诗。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经》以其丰富的内涵与深刻的思想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无比生动的社会历史画卷,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是绽放于世界文学巅峰之上的艺术奇葩
《诗经》按其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在语言技巧、体裁形式、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为我国诗歌创作奠定了深厚的文学基础,堪称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源头之一,《诗经》如同黄河一般,一直流淌着,延伸着,不仅抚育、浇灌了世世代代的诗人作家,也浸润了数千年来不同阶层之人的心田。《诗经》中的许多诗句因其美好、内涵丰富、意味深长而为后世的人不断引用,至今仍熠熠生辉。《诗》之风,或泼辣,或讽刺,或含蓄,或蕴藉,纯朴真挚,生趣盎然;《诗》之雅,或幽怨,或铿锵,或清雅,或柔润,言尽意远,激荡心灵;《诗》之颂,或肃穆,或雄健,或虔诚,或谦恭,回旋跌宕,意蕴无穷。
“楚辞”又叫做“楚词”,是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方言声韵和文学样式,叙写楚地的历史风情和山川人物、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的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楚辞》是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的影响,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了历代散文的创作,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不仅讽刺了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也描述了人民劳动生活的情景;不仅反映了劳动人民被剥削压迫的悲惨命运和他们的反抗斗争,也反映了沉重的兵役和徭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可以说,它是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年间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我们了解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社会的珍贵资料。
梁启超曾说:“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荼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可见《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之崇高。《楚辞》以其丰沛的激情、瑰丽的想象、惊艳的辞藻和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一直成为后世作家心仪的榜样。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更加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地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诗经》和《楚辞》中奇特的想象、朴实奔放的情感,为读者展现了别具一格的魅力。现代人在繁忙紧张的生活中偶尔驻足,读读这些精美的诗文,必然可以从细腻柔婉的诗句中得到启迪。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621seo.cn/p/2.html